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淄博 > 淄川区民俗文化

淄川区十大民俗文化

1、俚曲
  俚曲,也称“小曲”。是清代初叶流传于山东淄川一带,联缀曲牌述演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其影响并不广远,幸清康熙时文学家蒲松龄著有俚曲十四种传世,得窥其风貌,即《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改称《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2册)等。此外,80年代初,又有《张古董借妻》、《寡妇难》、《海喝卷》等当地流传的传统俚曲被发现,说明蒲氏确系摹拟民间形式进行创作。蒲氏所用曲牌共53支,多已失传,现仅存[耍孩儿]、[玉蛾郎]、[银纽丝]、[房四娘]、[憨头郎]、[太平年]、[叠断桥]、[呀呀油]、[哭皇天]、[黄莺儿]、[跌落金钱]等10余支。俚曲早期演唱情况,据传为自弹三弦说……[详细]
  历史渊源1400多年前的隋朝时期,磁村当地的村民就开始利用地表层一种黑石烧制陶瓷,因此这里陶瓷业发展很快,官府就在这里设了“铁坞、盐坞、窑坞”。后来,当地村民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华严寺,以保佑一方水土,由此原济南通颜神(博山)的大路就改在了华严寺的脚下。但当时有大片水域相隔,水中鸳鸯戏水成对,过路的人要赤足趟水,逢有骡马过水更有难言之苦。为此,人们兴建了“鸳鸯桥”,这座桥气势宏伟,用料讲究,坚如磐石。后来由于年久失修,鸳鸯桥开始破损。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淄川县令下了一道命令,要重修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村民们听说后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就在“鸳鸯桥”修缮竣工之际,各路唱戏的、杂耍的都扎起了台子准备庆贺。当时“鸳鸯桥”桥头西侧有一个小店,里面住着一群流浪的艺人,他们带着花鼓、锣、镲也加入到队伍……[详细]

全部淄川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