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益阳市 > 赫山区民俗文化

赫山区十大民俗文化

益阳花鼓戏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每年举办花鼓戏汇演成了展示益阳花鼓文化的名片。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益阳花鼓戏仍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它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深受家乡百姓欢迎。不论红白喜事,都喜欢请剧团唱戏。年节农闲、宗祠结社、开业庆典都要请上几台花鼓戏,平时宴客酬宾的乐队也少不了来上几段。特别是近几年春节,人们不再满足于放鞭炮、打牌,有的富裕人家便请上花鼓剧团到镇上村里唱上两天。老人小孩聚在一起看戏,既喜庆又文明。花鼓戏的题材,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情节简单,而且十分平民化,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花鼓戏表现的主题一般都是积极正面的,不仅唱出了家乡的秀美风光和优良传统,更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具有良好……[详细]
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克芬著《唐代舞蹈》“太平乐”部分。益阳虾子起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耍虾子”,是否起自汉代或魏晋,已无可考。但是据《益阳县志》载,魏晋时期,县境人口日增,农耕渔猎之业有较大发展。依山面水而居的益阳先民是很有可能像魏人孟康所记述的那样“戏虾”而娱的。因资水洞庭之域,是盛产鱼虾之邦,虾子多更有可能模拟其形体舞而戏之。另据正在流传的地域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乡虾子起拱-传人、已年近70岁的鲁运生口述,其曾祖父-杰传艺于其祖父,再传其父。其曾祖父生于1862年,并非创始者,也是学艺于人。可见,益阳虾子起拱从清……[详细]
双桡龙舟
  双桡龙舟,起源于湖湘人民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表演和竞渡兼备的水上体育项目。龙舟是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的可容纳140余人。1996年在汩罗举行的国际龙舟表演赛中,叶家河村双桡龙舟荣获第一名。……[详细]
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反映枫林桥民俗风情的山歌《绿鸟姐绿肚皮》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详细]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唱艺术形式。益阳大鼓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这种遗留下来的“益阳大鼓”开始在万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进行搜集整理,对演唱曲调以曲谱形式固定下来,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收编,为我国说唱艺术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之花,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曲种完整保存下来。根据现在所能了解到的资料证实,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益阳县,这种鼓书就开始盛行。起初演唱“益阳大鼓”时,艺人左手执简板,右手击鼓,书鼓扁平,直径为25——30厘……[详细]

全部赫山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