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民俗文化

宁波市民俗文化介绍

  宁波朱金漆木雕简称“朱金木雕”,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鄞州等地。宁波地区的髹漆工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而宁波朱金漆木雕则与汉代雕花髹漆盒金箔贴花艺术同源。至唐代,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性木雕,现存宁波阿育王寺建筑装饰上的朱金木雕就是此类风格,它与唐乾元二年鉴真和尚及其弟子在日本所建招提寺讲经……[详细]
  装裱修复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传统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从明代开始一直口手相传,一代跟着一代,一代不负一代,一代超越一代,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传承体系。如今,天一阁博物院成立专业的文物修复中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修复室和实验室,2009年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纸质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传承人群队伍也得到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以省级传承人王金玉为核心、13名技术骨干的专业团队,通……[详细]
  雀冬冬是余姚已失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一种地方曲种,它流行于姚北一带,据有关志书和民间调查考证表明雀冬冬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因为,余姚姚剧起源于雀冬冬,而余姚姚剧成熟于明末清初,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既然起源于雀冬冬的姚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那么,作为一种曲种,雀冬冬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的、因而,以此来推算,雀冬冬应该有300以上的历史了……[详细]
  保国寺传统建筑修缮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的典范,是浙东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针对保国寺古建筑群的兴建修缮而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其以保国寺古建筑群的修缮为主要内容,实用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以榫卯作为建筑构件的主要连接方法,细节精致,工艺细腻,具有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价值。保国寺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城北郊的灵山山岙,现存有唐、宋、明、清等各个时期具有显……[详细]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最早称“串客”,189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后称“四明文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甬剧”和“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适宜于演清装戏、三十年代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音乐曲调丰富,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曲调和从乱弹班中带来的……[详细]
  岑晁醋发酵工艺复杂,产量低,酿制时间长,需化二至三年才能酿造成功。其酿出来的醋色如琥珀,与一般米醋有很大不同,其各项指标也大大高于一般米醋。酿造流程:1.取材:糯米、双龙泉水、中草药。2.浸泡:糯米浸泡6~10天,每天换水一次。3.烧饭拌药料:糯米烧成饭,拌白药等料。4.发酵:熟饭拌料后送发酵房一个月。5.酿造:加水和中药液,密封1~2年后榨取。……[详细]
  村民们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扎起五彩缤纷的两条母子龙龙灯,以盛大节日的形式举行舞龙活动。原来的舞龙队都由男人组成,自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打破传统习惯,组成了女子舞龙队。母龙由30-50岁的妇女操舞,子龙由13-16岁儿童盘舞,每条龙七节。舞龙时,龙珠先导,高照引路,龙珠后尾随一人,手持长号(斗号)边走边吹,无曲调,声音洪亮,悠扬生动。……[详细]
  大塘红庙庙会活动,是象山县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庙会活动。镇潮庙(亦称红庙)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纪念为大塘人民围海垦田的十八先贤,在红廟前道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天,大塘12个村自发组织浩荡的队伍,集中红庙,从早上6点钟出发,绕大塘十二个自然村一周,到下午3点左右行回红庙结束。庙会程序有:(1)举行庆典仪式。在庙前道地中央放两张八仙桌子,桌子上摆着猪、羊、鱼、面、点心等八……[详细]
  昌国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坐于长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巡游,配之以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流传于象山县石浦镇昌国(原为昌国镇,现与石浦合并)及周边地区。据说,自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起,为表彰捍国卫疆勇士们的业绩,告慰众将士的英灵,昌国卫人民在清明这天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为亡灵做道场。“抬阁”是清明会中最重要的表演内容之一,后成为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详细]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请龙活动。1906年胡善德老人组织村民胡善标、胡家存、叶从狗重组龙舞队,称“田洋湖茶山老龙”,每逢正月到各村各岙舞龙。田洋湖茶山老龙长51.8米,宽0.5米,是象山最长、最大的龙。老龙造型古朴……[详细]
  象山龙灯锣鼓具有独特的打击风格和音响效果,尤其是石浦地区龙灯锣鼓别具一格,世代相传,繁衍不绝。象山南部的龙灯锣鼓在明嘉靖年(1566年)左右形成,时值昌国设卫,戚继光屯兵,民间庙会盛行,龙灯作为庙会巡游的领路龙参与其中。而象山东北部地区的龙灯锣鼓在开始形成,民国是鼎盛期。目前,象山舞龙队多达二十余支。旧时,象山西部、中部却无舞龙队,近几年来,也引进创新了现代舞龙艺术,如:母子龙,以舞台表演为主,但……[详细]
  鱼灯舞是东南沿海渔民在喜庆丰收灯会中表演的一个舞蹈。象山县石浦昌国卫一带有流传。该舞蹈自元宵前夜上灯,正月十八日落灯。鲫鱼灯舞因队形严整、舞姿优美并有吉祥如意象征,为四乡八邻争相邀请表演。鱼灯舞的衍生,据传这样:约四百年前,有陈氏兄弟三人为逃兵乱,来到昌国东门外的半边山落户。后陈氏老三练就一身海上本领,成为当地有名的船老大,并与黄老大女儿黄玲花结婚。黄玲花巧于手艺,尤善扎活灵活现的黄鱼灯。乡邻羡慕……[详细]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新闻,旧时称朝报。据《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闻传入本县”,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另有民间艺人口传,唱新闻产生在南宋时期,当时有13个象山有志者,用演唱象山乡音的方式把流落在外的游子召回……[详细]
  赵五娘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醒目的位置。赵五娘与东汉时的中郎将蔡伯喈的故事最早见于-小说《说郛》,宋南词有《赵贞女》,金元院本有《蔡伯喈》,元南戏《赵贞女与蔡二郎》,而元末明初,有“中国南戏之祖”之称的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记》,则是中国戏曲领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赵五娘贤淑、孝顺、忠贞、勤劳的品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赢得后人普遍尊敬……[详细]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向人们提供了了解和熟悉象山渔民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的载体。象山三面环海,境内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更有著名的大目、猫头、渔山三大渔场。清中叶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