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剪纸与其它地方剪纸有不同之处,它是将剪纸艺术展示在贡案、贡品上的,令地方各类民俗活动显得更隆重,更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为典型的祭祀剪纸艺术品。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明朝孝宗年间,林氏先人在北方经营货运。一世祖通过南来北往的商贸渠道将北方剪纸艺术带回南方粤东一带。剪纸艺术传入陆丰后,渐渐融入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并经过数百年的碰撞、磨合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贡案剪纸艺术……[详细] |
东海竹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它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各种陈设摆件。其作品造型古朴大方,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在陆丰工艺美术史上堪称为一朵绚丽奇葩。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海的竹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据传,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前身是生产箩筐、竹家具等日用竹器包装的简易竹制品,后来经过几代传承金漆木雕刻的艺人的摸索创新,逐步成为一种艺术,并一……[详细] |
湖东渔歌,产生于明、清时代。是当地先时疍户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内心情感,诉说日常生活和表达生产劳动情景,创造出来并通过世代口传,逐步丰富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建国后,疍户改称渔民,其民歌也就改称“渔歌”。湖东渔歌,和其它民歌体裁一样,大都是七言四句体。由于渔民有自己的方言、歌唱音律和节奏,基本上保持着民歌五音调式。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和后勤服务歌等;它的曲调优美,旋……[详细] |
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详细] |
玄武山元山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宗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玄武山庙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影响范围甚广。玄武山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距今882年,扩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距今432年,因历年香火旺盛,民俗活动十分活跃,清乾隆丙申岁(公元1776年)始,总理事会商定,每十年(即干支纪年的天干丙年)举行一次重光庆典活动。当地群众为此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碣……[详细] |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详细] |
陆丰金属雕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是立体和半立体的工艺美术品。它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作品,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诗词、珠宝箱盒、玉器镶嵌等等。其产品造型新颖、技术精致、华贵稳重。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支绚丽奇葩。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金属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郑氏史料记载,“先祖从福建闽南迁徒至陆丰东海时,就带来金银……[详细] |
碣石木雕工艺起源于明代初期,兴盛于清代初、中期。碣石木雕的产品规格多样,花色齐全,分挂件、立体摆件和圆雕。产品造型生动,构图优美,形神兼备,工艺巧妙合理,不变形。一般选用的材料是樟木、柚木、红木、楠木等;主要工具有铅笔、纸、尺、锯子、各类凿刀、砂纸、贴金笔等。工艺流程:1、打图;2、选料;3、打坯成形;4、雕刻纹理;5、打磨;6、上漆成品。主要产品有:挂屏、立屏封、各类神像等。2013年12月,碣……[详细] |
麦秆画是我国隋朝宫廷工艺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碣石玄武山庙会大庆之年,民间大量制作工艺品,麦秆制作工艺成当地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后,碣石成立麦秆画工艺厂,主要作品有人物绣像“毛泽东与霍查”、“毛泽东去安源”、郭建光、阿庆嫂、李铁梅、李玉和、王杰、焦裕禄等,工艺艺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经曲作品“梅雀”入选国家选派参加法国、塞普路斯、比利时等四国巡回展览,其纤细典雅独特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高……[详细] |
陆丰海马酒始创至今已传承130多年。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阴养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之功效,素有“南国一宝”的美称。陆丰海马酒一直以来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陈酿勾兑。由李氏先祖李宗德始创。因采用当地特产海马及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起历宋、元、明、清时期,均作为官庭御酒,至清开始传入民间成为寻常百姓强……[详细] |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比9年),由于战乱,福建“莆仙”一带的林姓氏族和其他姓氏族一起,举族向广东省沿海大迁徙,在移徙中,便把作为“娘妈”的妈祖神灵从莆田湄洲妈祖出生地割火分灵而来,初在霞绕林氏宗祠设祖宗牌位奉祀,后部分裔侄迁居博美镇经商,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镇内南门建造天后宫。清代乾隆己巳年(1749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同时,在天后宫对岸建造—座占地400平方米两层歇……[详细] |
“甲子乌芝麻糕”——甲子是陆丰东南的渔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为甲东、甲西地区,多属旱地,适宜种黑芝麻。当地人,便以黑芝麻、糖、少许糕粉等作原料,精心加工成糕,叫“乌芝麻糕”。甲子乌芝麻糕味美可口,为人们喜爱而闻名。……[详细] |
陆丰市南塘吹打乐是陆丰市南塘镇庆兴班的一支在民间的古音乐队伍。南塘镇在明末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地处陆丰市东南方三十六里处,东西南北分别有甲西、甲子、甲东,碣石、湖东等镇,铜锣湖农场、华侨区,南塘镇居中,是一个交通非常发达的中心镇,也是农副产品集散地,家禽养殖基地,现有人口十二万九千多人口。南塘吹打乐系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群众创作成果,经过蔡赐之手传授给郑梧天,由此发展壮大,后于民国……[详细] |
陆丰西秦戏历史悠久。其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有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海陆丰一个既有西北风味,又有南国风情的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为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丰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明代传入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详细] |
大安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大安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