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该村周围地下有厚层白砂,故以白砂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龙是一项传统民间花会表演活动。该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北白砂舞龙是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助兴表演活动,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途经北白砂村,当地百姓舞龙相迎。乾隆看到巨龙翻飞,似活龙再现,龙颜大悦,亲赐“腾云龙会”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龙会名声大震,为北武当山……[详细] |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并流传于北冶乡天桂山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者的装束为红、黄两色相映衬的古装打扮,两人抬一杠,杠杆用硬木做成,丈余长,中间粗,两头细,带有韧性,适合抬杠。杠箱四面绘有各种图案,杠箱两头各顶一个大铁环,上系铜铃铛,铁环用竹篾挑起,行走时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杠箱上插满五彩小旗,中间是一立柱,柱上挂着鸡毛猴,行进中上下攒动。表演队伍前头是压杠官做引领,身穿官衣,头戴官……[详细] |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详细] |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详细] |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详细] |
流传于平山县小觉镇西王庄村一带,富有平山地域特色的丝弦戏,是石家庄丝弦中路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庄丝弦在艺术表现、唱腔和剧目传承上均有特色。石家庄丝弦于明代诞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在民间逐渐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周围的为中路丝弦。清末民初时,丝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戏班,十分活跃。之后,经过多年的剧种交流、吸收、融合与发展,流传于平……[详细] |
微水丝弦戏剧是典型的石家庄丝弦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她是在清俗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清末时期,微水丝弦老艺人经常和当时的石家庄市和平剧院老艺术大师王永春之父王振全及号称“平山红”的封广亭大师同台演出。解放前微水丝弦又配合当时社会形势,编排了很多抗战剧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剧团经常聘请王振全、王永春、谷桂池、王素英、王喜文、芦小荣等师傅,传授了《描金柜》《狗沙滩》《夜战马超》《下……[详细] |
行唐县口头镇坐落在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三面环山,郜河穿山擦村而过,这个古老的集镇是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也是行唐、灵寿、阜平、曲阳四县相互交往的重镇。这里山川壮丽,客商南来北往,经济、文化繁荣。工农学商兵、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口头歌谣创作和流传的源泉,并具有独特的艺术蕴涵。行唐口头镇歌谣历史悠久,早在远古部落时代的唐陶氏时期,歌谣就开始在这片大地上产生……[详细] |
在石家庄城乡,广泛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史称“刘秀走国”。刘秀即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第一帝。西汉末年王莽新朝被推翻后,汉更始帝刘玄继位。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刘秀被封为破虏将军到河北安抚州郡。王莽在邯郸自立,率军追杀刘秀,民间却说是王莽赶刘秀。刘秀势单力薄,不得不在常山郡(今石家庄)一带、滹沱河两岸东躲西藏,后娶真定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得到刘扬大军的支持和保护,并在鄗地(今高邑)筑千秋台……[详细] |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流传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相传,刘海原名刘强,乳名“海儿”,父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母亲是郭圣通皇后。刘海自幼受佛、儒、礼文化的熏陶,倡导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厌烦战争,主动把太……[详细] |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详细] |
赞皇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在唐代赞皇李氏家族名人辈出,有“赞皇李半朝”之誉,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赞皇六宰相,这六位宰相的家乡是赞皇历史文化名村许亭。据《赞皇县志》记载,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用兵井陉口,背水一战,斩了成安君陈余,生擒赵王歇,缚了广武君李左车,汉军全胜,那次战役被称为“许亭之捷”。许亭村中有六宰相资料陈列馆,有一株千年古槐,村北有窦建德大王庙,村西有平泉湖,村东卧龙岗南端为李德裕书院遗……[详细] |
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艺是利用各种锤、錾以及一套比较成熟的锻、錾技法,通过锻打、錾刻等手段,在一定厚度的铁板上,进行制作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铁浮雕或铁器制品的一种技艺。19世纪初期,祖居山西浑源的郭天贵一次机缘巧合,救助了一位困顿的游方僧人,为报答施援之情,僧人把自己的手艺——庙宇法器的金属錾花(活)工艺,赠授给了郭天贵。郭天贵结合自家金属铸造工艺与錾花(活)工艺,成为了其技艺的雏形。从此,郭氏家族……[详细] |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毗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荣。三角村高跷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一枝奇葩。相传正定县三角村高跷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三角村高跷与其他民间花会一样完成了由田间娱乐到文武兼备、角色分明、内容丰富、自成一体的蜕变,成为民间节庆不可缺少的……[详细] |
青廉村最早铸青铜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学艺不详。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15岁时跟父亲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20余岁就掌握了老爷爷的全部技术。王三妮的父亲王吉忠19岁跟其父王拴柱学铸铜手艺,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产队劳动而放弃了铸造铜器。为不使祖辈的铸铜工艺失传,同在生产队工作的王三妮开始自己筑炉化铜、和泥打型学习铸造铜器,并把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