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河池市 > 东兰县民俗文化

东兰县十大民俗文化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4-8人跳舞(2名壮汉,4-6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余套以上不同打法,边敲边舞,忽儿像雄鹰腾空,忽儿像鲤鱼跃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跳舞少女拿着竹帽、木棍,穿插在舞场里扇风欢舞,有时学猴偷吃仙桃,有时学猴攀崖跳树,舞蹈场面热烈,情绪奔放。特别是两名瑶族汉子用牙齿咬住二十至三十公斤重的铜鼓叼起转场走时,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更是一种绝技的精彩表演,展示了瑶民族的一种神圣、神秘与无穷的力量,此时,舞蹈场面达到最高潮,也是最能吸引人,最能鼓舞人的。在东兰……[详细]
东兰“补粮”习俗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子女和孙子,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女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补粮一般择日在人静的晚上,请来道师(当地人称为“魔公(婆))做道,儿孙们由大到小,从近亲到远亲,依次在道师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给老人乘米,一人一盅,放入先准备的寿缸,在此过程中旁人不得出声,补完粮后,这些寿粮必须在下次再补之时吃完,他人绝对不得吃老人的寿粮,这样这位老人就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根据这个习俗,凡有老人的家庭,要请道师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地支记载人出生年月日时)计算“补粮”的时间和决定“补粮”的日子。在东……[详细]
乌洋神戏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春榔舞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牛皮鼓伴奏,响声在群山中回荡,十几里外都可以听到。新加坡多次到县、地区演出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中国民舞集成、广西》丛书,1989年9月被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拍成电影向国内外发行。1992年11月还被中国首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到桂林为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演出,历时一个多月,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洲客的好评。……[详细]
布努瑶族祝著节
  祝著节又称努节,是布努瑶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是布努瑶族拜祭其始祖密洛陀的重要活动,过节这天,瑶族人家杀猪宰羊,摆设盛宴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祭祀仪式后,带上糯米粽粑、彩蛋等食品,纷纷赶到开阔的山腰或山口聚餐饮宴、敲打铜鼓、唱歌跳舞、射弩、捉迷藏、斗鸟 、斗牛、赛马等,特别是男女青年日夜对歌。一般活动一天一夜方散,东兰以三弄瑶族乡为最盛行。……[详细]
东兰铜鼓舞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舞蹈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浩气息,又有强烈火的民族风格。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编《中国民舞集成广西》和《广西百科全书》等书籍。……[详细]
东兰蚂拐节
  蚂拐节又叫“蛙波节”,也叫“蚂拐歌会”。是红水河畔壮民族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蚂拐是壮族先民崇厦的雨神,传说古时一个牙游的妇人,家住雷乱塘边,因嫌蚂拐日夜欢叫不得安睡,就烧开水倒入塘里烫死蚂拐,侥幸活下来的蚂拐上告状,帝即令干旱三年,以惩罚人间。壮民始祖布洛陀为丞救子民,责令人们以厚礼埋葬和祭祀蚂拐,以感动上苍,赐予人间风调雨顺。节日从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底或二月初,长达一个月左右。节日程序为;报蚂拐、祭蚂拐、葬蚂拐、面具草裙会、赛铜鼓对歌。东兰县内红水河畔沿袭下来的蚂拐歌圩有100多处;最为著名的是巴畴乡的巴英村,节庆为时整一个月,活动的原生态性保存完整,风情独特,吸引力强,每年活动除本县歌手外,还有附近的天峨、凤山、南丹等县的歌手也幕名而来参加,每次活动万人……[详细]
  东兰县大多数乡镇的壮族民间,盛行着一种名日“分担饭”的风俗。据传,这种分担饭自古有之。它是壮民族同舟共济,助人为乐美德的一个缩影。分担饭,即同村同族中,谁遇到红白喜哀事,全本除在人力上相助外,同家族中的各户都据自身能力的大小,为主家分担二至三五桌不等的接待哪方来客,都由各户自报,然后操办主家召集各分担户主商量定下,操办当日,主办户只需按每桌饭菜供给分担户三至五斤猪肉和一二斤“土茅台”——当地土酒,其余烟酒鱼肉,均由各分担户务齐。宴宾当日,各分担户 专人到村前路口迎候客人。是喜事的分担户主在大门前迎接客人,边敬上酒烟边说“多谢光临”,“路途辛苦了”一类的话,并相互攀肩拉手进屋。落座后,客人如觉必要,才向操办主家道贺。是白事的,来客先到主办家门表示慰问,之后,分担户由司仪者带客人到自己家门。酒……[详细]
  因为有山歌传情,因为有铜鼓抒意,东兰的青蛙歌会醉倒了四方来客。青蛙歌会又叫蛙婆节和青蛙节。青蛙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是人们通过送青蛙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长达半月一月的歌会活动中,青蛙所以成为万民同欢的对象,皆因传说她是天神婆和雷王公的女儿,专管人间福祸,能呼风唤雨,预报丰年吉祥。东兰壮家人对青蛙的历久不衰,至今沿下来的歌圩就有164个。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东兰壮家人便敲锣打鼓到田野去找青蛙,一年一度的青蛙歌会就这样开始了。随着三声土炮响,田野上沸腾起来了,人们为找到蛙婆(即越冬的青蛙)而欢呼相告,刹那间,山上幡旗竖起,中锣鼓喧天,田头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随后,男女老少前呼后拥,敲着铜鼓,抬着蛙婆挨家挨户去祝贺。蛙婆被抬进哪一家,那家便被认为来年吉利吉祥,人寿业兴。这是歌会活动的初潮,称为……[详细]

全部东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