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聚丰园饭店位于解放路北段。20世纪30年代创建于上海,1956年支援西北建设迁至西安。1965年因火灾停业,1970年重新修建,恢复营业,改名西安川菜馆,1983年进行全面整顿和改建,恢复原名聚丰园饭店。营业面积1600平方米,职工150人,其中一、二、三级厨师21名。除继承其原有的传统名菜点外,又试制引进、创新菜肴360种,面点20种。名菜有干烧排翅、锅巴鱿鱼、豆瓣鲤鱼、泡椒鸡片、川味什锦火锅、……[详细]
  清雅斋饭庄位于东大街84号。创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回族白福素、田慎修和汉族高沛然3人集资兴办,原址端履门,起初经营炒饼、烩饼、羊肉水饺等。民国26年(1937年)聘请北京涮羊肉技师梁振铎主厨,增加供应品种。民国33年(1944年)迁至东大街现址。职工84人,其中特级厨师3人,三级以上厨师、服务师17人。主要经营清真炒菜及风味小吃,清真烤鸭、烤羊腿、芝麻里脊、抓炒鱼、烤全羊、扒牛舌、涮锅……[详细]
  樊记腊汁肉店位于竹笆市56号。民国14年(1925年)由樊炳仁、樊风祥父子创办,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企业。营业面积35平方米,职工25人。专营腊汁肉和白吉馍夹肉,风味独特,有“肥肉吃了不腻,瘦肉无渣不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浓香久不散”的美誉。1989年获国家商业部金鼎奖。1990年,该店代表西安市饮食界参加北京亚运会美食节。……[详细]
  春发生饭店位于南院门19号,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营业面积400平方米,职工84人,其中三级以上厨师6人。主要经营葫芦头泡馍,以选料精细、汤鲜肉嫩、异香满口而闻名。除有海味、时鲜、虾仁、鸡片、大肉等系列葫芦头泡馍外,又研制出具有食疗效果的“五行菜”,深受顾客赞誉。相传,盛唐时期,祖籍陕西耀县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京都长安(今西安)一家专卖猪杂羔的小店里吃煎白肠,食后觉腥味大,油腻多,询及店家……[详细]
  东亚饭店位于骡马市。民国5年(1916年)创建于上海,1956年支援西北建设迁至西安。营业面积500平方米,职工284人,可接待800多人同时就餐。可烹饪50余款菜肴和60余种南北小吃、细点。传统名菜有糖醋排骨、红烧划水等,名点有四喜蒸饺、奶油开花包等,其中虾肉烧麦、水磨年糕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1990年营业总额341万元,实现利税63万元。……[详细]
  曲江春酒家位于解放路中段,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原址钟楼东南角。创始人李芹溪系清末西安名厨,曾参加西安辛亥起义,被誉为“铁腿铜胳膊”的“火头军”。其兴办的曲江春得到当时军政界的资助,资金雄厚,名厨荟萃,陈设高雅,酒席质量和服务水平均居古城之首。李芹溪去世后,该店因失火一度停业。1984年由国家商业部和西安市饮食公司投资重建,迁于现址。曲江春的餐厅布局设计参照唐代长安饮食市肆、曲江园林和曲江……[详细]
  老孙家饭庄位于东大街中段。西安回民孙广贤、孙万年叔侄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主要经营牛羊肉泡馍、炒菜、羊肉涮锅、烤全羊、全羊席等500余种清真菜肴和风味小吃。民国时期,张学良、杨虎城、于右任等曾在此招待宾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彭德怀、贺龙、陈毅、-、-、-等曾先后在此品尝牛羊肉泡馍,给予很高评价。1990年新楼重建开业。新楼具有伊斯兰典雅的风格,营业面……[详细]
  天锡楼原名天锡永,位于桥梓口。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回民马建行、马建勋兄弟8人创建。店名牌匾由慈禧太后书。主要经营的清真名菜有葱黄海参、鸡米海参、虾海参、红烧海参、肉三仙、素三仙、全羊席108样、滚盘珠(羊眼)、百草关(羊喉咙眼)、百尝草(羊舌)、登云梯(羊蹄)、红烧云头(羊脑)、涮羊肉、烤鸭、烤全羊、黄焖鸡、苡米鸭子等。民国时期,接待过蒋介石、杨虎城、张凤翙、马鸿逵等要人。20世纪50年代后……[详细]
  龙舞是我国独特的舞蹈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龙舞艺术的存在,龙舞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也流传着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龙灯。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由鹿角、狮鼻、虎眼、牛唇、马面、鹰爪、鱼鳞、蛇身、凤尾等部分组合而成,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表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古代,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十分崇拜龙,甚至黄帝自命真龙天子,其子……[详细]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演绎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包容并蓄,成果璀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埙乐艺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埙乐艺术活动范围遍布全国,陕西省的埙乐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活动,是中国埙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埙在历史上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城乡,近代以来集中保存于……[详细]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上古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中华神州处于洪荒草昧之世、结绳记事之时。一天,在今属陕西白水所辖的阳武村侯冈家一个男孩轰然出世,他嫩纯而宏亮的哭啼声震惊四邻,人们纷纷爬下树巢、钻出山洞、……[详细]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发展历经唐、宋、明、清,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古长安霸桥出土有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麻纸,现在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隋唐时期白麻纸还传入朝鲜、日本等国;而北张村所造白麻纸更是自唐沿袭至清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历代视为精品。由此可见,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相传东汉时,蔡伦因他人之错受牵连,朝廷要抓他去……[详细]
  周至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汉族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周至县历史悠久,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说经的地方。后来,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楼观台成为全国有名的道观,来往1及游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内有人将教内的经典,文献等改为“道情”演唱。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详细]
  关中道情是陕西省的汉族皮影戏剧种之一,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详细]
  《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距周至县7公里,东邻马召镇,南毗骆峪乡,西接翠峰乡,北壤四屯乡、侯家村乡。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