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桂林市民俗文化

桂林市民俗文化介绍

  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俗称道情,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用桂林方言演唱,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右手执板,按节奏边唱边敲,这种演唱形式源于道情。曲调为4句一组的单曲体徵调式。唱时4句一转,反复多次,直至结束。唱词要求生动形象和口语化,基本为7字句,逢双押韵,一韵到底。叙述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可演唱短、中、长篇。演唱者原为1人多角,现发展……[详细]
  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其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桂林城,并因抗战时期大量外地文化名人和民众的到来和离去得以广泛传播。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所产大米及流经桂林境内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材料生产,以城区老店历史传承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相传在秦朝时,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因为军中北方将士众多……[详细]
  龙胜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东汉初年,瑶族先民就活动在古称桑江的这块偏僻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龙胜瑶族的服饰特征在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写有:桑江寨瑶人,妇人椎髻临额,上衫下裙,斑斓勃翠,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卷六(瑶斑布)云:“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挟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详细]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当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恭城一带还再加磨碎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并因煮的时间恰到好处,使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详细]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它记录了资源县人们的生活方式,记载着资江水道河工的生存状况,也记载了这条水道的航运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资源河灯节的放河灯有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的民俗行为,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了当地人们……[详细]
  “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是侗家新春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龙胜的侗族民众中,“闹春牛”民俗活动已经流传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闹春牛”也叫“舞春牛”,队伍走向各家各户,每到一家堂屋,主人都会热情地摆出香茶,热情迎接,祈求六畜兴旺。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对“神牛”的敬奉。在广南村,“闹春牛”内容丰富,气氛欢快热烈。既有做各种农活的模拟动作,如犁田、耙田、扯秧、插秧、耨秧……[详细]
  香龙舞是流传在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自治乡四冲村委罗口自然村、回龙自然村、古七自然村;福瑶村委丹桂自然村;唐冲村委朱家自然村等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动作苍劲朴实,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舞龙的人随步伐舞动香龙。每逢新春佳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10多至数十余名人数不等的瑶民们便舞起用稻草扎起的香龙,载歌载舞,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根据跳“香龙舞”给瑶……[详细]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具节在广西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其中以灌阳县的“二月八”农具节历史最为悠久。这个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传统节日,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沿袭千年。  “二月八”起源于黄关镇的云台寺,该寺规模宏大,是桂北和湘南有名的寺庙,与湘山寺齐名。全真法师曾于寺中弘扬佛法,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称他为“无量寿佛爷”。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无量寿佛爷的生辰,这天佛法最灵,有求必应,就连所买的农具也……[详细]
  祭萨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卯日举办,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节日当天进行了品侗家油茶、吃侗家糯饭、“萨”福进万家、侗族原生态歌舞展演、喝平安粥、侗家长桌宴等活动。传说关于“萨”,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萨”为保卫侗寨安全,在一次与外敌的战斗中,“萨”因寡不敌众,在黎平一个名叫“弄堂概”的地方纵身跳下悬崖,英勇献身。后人为缅怀她,便在寨中建起了专门祭“萨”的祭坛,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详细]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详细]
  全州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3.3万多,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东山瑶族服饰特色东山瑶族妇女皆扎刺绣长围裙,围裙上形似“蜘蛛网”、枫树叶及箭头的图案两边对称,好像两只搭好箭、拉满弦的弓箭。女性服装以黑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作绣装饰。头巾用红色丝线绣长约30厘米的图……[详细]
  瑶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汉族有男尊女卑的陋习,瑶族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瑶家,生男生女都一样高兴;在瑶寨也不存在男婚女嫁,而是男女双方都可以到对方家上门,双方的父母老了,都由青年夫妇赡养,不分彼此,因此,瑶寨没有“嫁女歌”和“贺郎歌”,倒有新婚之夜的迎亲歌。瑶族婚礼瑶家青年结婚之日,男方将新郎送上女方家(也可由女方将女儿送男方家),他们先讲一通礼仪,数一番“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花插左……[详细]
  吃青菜与瑶家送懒春节这天,汉族人家是忌讳扫地的,要扫,也只能从外向里扫,以表示积攒发家。可华江瑶族乡却不同。清早,家中老人便特意从屋里扫一点垃圾,用畚箕装起倒到村边去,称为“送懒”。说是新年一来,把“懒”送走了,年青人就会一心一意勤劳致富了。吃早饭时,一般要吃青菜,要吃剩饭。吃青菜不光是好消除午夜饭的油腻,而是要预祝新一年清泰平安。这青菜是年头留下来的,而不能到园中去现拔现洗,更不能去拔菠菜,以免……[详细]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详细]
  苗族民间口头文学排话是龙胜苗族人民用苗语演唱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它由讲“白话”而演变过来的韵文体。其基调与汉族的唱古人相似,旦从内容上看,不完全是唱古人。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自由,曲调比较统一,韵脚属大段押韵,有时也出现两句一韵。不管句数多少,当唱到第二句的末尾一个字时,都要加上一个“嗯呢”(汉话为“你呢”)的衬词,使人听后,亲切动情。排话活动,一毁在堂屋或伙房中进行,演唱者大多数是50岁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