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民俗文化

秦皇岛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传承、发展、创新和升华,皮影艺术以其鲜活的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在影人制作艺术上,以田世民、周利存、潘玉刚最具代表性。皮影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以及持之以恒的毅……[详细]
  潘氏风干肠,是抚宁县潘官营村潘氏家族的家传特产,在潘氏家族中,这种熟食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已经传承了整整二十代了。这门技艺是明朝万历年间潘氏老祖担任长城守军伙夫时,向“戚家军”中的义乌兵家属求教学成的,目前在潘氏家族中仍旧保留着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特点:肠体干爽,略有弹性,有粗皱纹,脂肪丁凸出,食之有独特的清香风味,味道适口,越嚼越香,久食不腻,食后留有余香,健胃、助消化。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水份……[详细]
  “0位”饺子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海港区是秦皇岛市的中心区,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毗历史名城山海关,西连避暑胜地北戴河,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0位”最早于清朝末年由杨廷利、杨绍曾经营,1948年迁到双兴街由杨绍曾经营,1956年由公私合营改为全民性质企业,1974年迁至新一路平房,1989年在海阳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建起了三层楼饭店,设有散座、高、中、低档雅间。饭店发展至今,成为河北……[详细]
  “逛楼”是源于明代戚继光所率守护长城的“楼-”后裔,祭奠缅怀祖先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调主持蓟镇军务后,在山海关至北京昌平长城上先后修建了1337座敌台,也称敌楼。敌楼建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等地征召三千余名将士到长城守卫敌楼。老百姓将这些守楼的将士称为“楼-”。当时,长城沿线山险林密,荒芜人烟。楼-生活异常艰苦,为稳定军心……[详细]
  伦宝善,1905年生人,卢龙县阎大岭店村人,自幼喜爱民间艺术,9岁开始就迷上了冀东秧歌,12岁随艺人下场表演,这一扭就是8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关里到关外,无不留下他秧歌艺术的足迹。同时,他善于钻研,能熟练地表演“妞”、“丑”、“擓”等行当的各种角色,而且样样皆通,尤以扮“丑”为最佳。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了享誉关内外的一代秧歌名“丑”。他的秧歌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详细]
  “台营烧锅”是抚宁县特有的酿酒制作技艺。台营古称“台头营”,相传明万历年间,酿酒能人许大营曾为当时驻守台头营的名将戚继光及其部下建烧锅酿酒。十几年后,许大营的两个儿子许久成、许香成接他的班继续烧酒。台营烧锅第三代传承人有许氏兄弟四个,分别是许守业、许敬业、许宏业、许伟业。这个烧酒业从明万历至清朝雍正年间,经历了由兴旺到萧条,坎坎坷坷地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最红火的时候应该说是清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就……[详细]
  腐乳气香、味鲜、质酥,其香略似老酒,浓郁则过之,味鲜美而留芳齿颊,质酥软则入口即化。腐乳因其由黄豆制成,富含植物蛋白质,经过发酵后,蛋白质分解为各种氨基酸,又产生了酵母等物质,故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腐乳又是一种烹饪佐料,红方的汁烧肉,肉味香冽,是抚宁传统的家乡名菜。抚宁白腐乳,颜色白中略带微黄,它质地细嫩,松软可口,闻之香气扑鼻,食之回味无穷,不但是下饭佳肴,同时也是烧汤做菜的上好佐料。由于抚宁……[详细]
  传承秦皇岛地区引力四月逛庙会的民俗,开展大秧歌、二人转、杂耍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孟姜女庙会定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七到十九举行,至今,庙会已延续了16年。届时,周边乡民甚至百里以外的人们纷纷赶来姜女庙祈福许愿。又通过实景评剧《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仿古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来为往来游客、乡邻再现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在关城流传了几百年,经历代人民传承,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风物民俗。……[详细]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何时呢?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转去了一个孤岛,率五百童男童女在岛上繁衍生息,定居下来。这个岛便是今天的日本岛。遥想两千年前,海滩外桅樯林立,云帆高挂,楼船待发。上千名少男少……[详细]
  昌黎皮影,俗称为“驴皮影”、“老奤影”,因在河北东部,也称“冀东皮影”。是集昌黎地方的民间美术、音乐、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昌黎皮影的行当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称旦为“小儿”、称小生为“生儿”、称老生为“髯儿”、称净为“大儿”、称丑为“花生儿”。昌黎皮影影人的创意造型,借鉴庙宇神像,通过扩大头部、眼部,加长上肢,形成独具昌黎民间美术特色的侧面造型和躯干的夸张结构。制作影人的原材料是净膜驴……[详细]
  舒兰鼓吹乐又称王氏鼓吹乐(民俗称“鼓乐”)是以中原(今河北省抚宁县)善吹打乐的王相如带艺逃荒,将“吹打乐”带入了东北落脚于吉林省榆树屯,是年迁入舒兰,先后九代从事民间鼓吹乐活动。又与东北的各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经历了几百年不断的发展才形成了东北民间鼓吹乐。而其早期形态——民间鼓吹乐则在汉代就已形成。王氏家族带来中原的鼓吹艺术只是吹与打,就是以唢呐主吹乐曲,以镲锅、锣、钹、鼓等随击之,后由王氏的第……[详细]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分为舞台表演、秧歌走街打场和广场文艺表演等表演形式,表演者以不同表演形式把古老的民间热烈、欢快、优美的独特舞蹈风格、击棒技巧与唢呐打击乐伴奏浑为一体,场面宏大,舞姿抒展形象,动作灵敏粗犷,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振奋向上的启迪,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猴打棒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城沿线满族聚居的乡村,三拨子、凉水河、……[详细]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详细]
  永年鼓吹乐在河北冀东南鼓吹乐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响的民间器乐曲种之一。传说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称王时,军中和民间就已有吹打乐。明中叶以后,鼓吹乐日渐成熟、繁盛。清光绪年间编制的《永年县志(风俗志)》中记载,民间婚葬祭礼时大量使用,代代相传不替。20世纪70年代前,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中,鼓吹乐这种艺术仍然十分兴旺。永年鼓吹乐演奏方式多样,主要有吹奏乐、打击乐和咔戏三种。它曲目丰富,……[详细]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