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体框架和木构体系。黎平县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既有宝塔的挺拔、楼阁的宏丽,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详细] |
从江侗族用杉木建造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侗族鼓楼,全县有大大小小侗寨212个,分布各式各样的鼓楼108座。根据民间传统地理区划,从江县鼓楼可分为五个群体。九洞鼓楼群共有鼓楼29座,分布在往洞乡大部分村寨。是从江县密度较大的鼓楼群之一,特点是建筑年代久远,楼体雄伟壮观,造型优美流畅,以增冲鼓楼为代表。六洞鼓楼群共有鼓楼28座,分布在贯洞、洛香、庆云等乡镇,鼓楼群密檐层数较少,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以佰二……[详细] |
从江苗族吃鼓藏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吃鼓藏”也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或“努牛”,“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主要流布于以月亮山地区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三江、黎平,西接环江、荔波,南连融水,北靠榕江。总人口约33万,居住有苗、侗、汉、壮、瑶、水等十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万,占94.15%,其中苗族人口15.万,占48……[详细] |
岜沙苗族成人礼,是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这支苗族分支所独有的人生礼仪习俗。岜沙位于从江县丙妹镇境内的西南面,村委会距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454户2200余人。主体民族为苗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岜沙处于岜沙山脉中段,地势从西向东倾斜。都柳江干流在岜沙村的东面,自北向南流过。在岜沙山南面的山脚,雍里河从西南向东北转东南汇入都柳江主流,山的北面有龙江小溪,从山脚下……[详细] |
“侗族老人节”是以老年人怀旧、叙旧、忆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习俗,主要流传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周边的侗族村寨和贯洞镇龙图村所在的侗族村寨。两地均位于从江的东北地段,距县城仅20-30公里。全县总面积3244.3平方公里,东北连黎平县,西邻荔波县,东南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三县毗邻,西北与榕江县接壤,全县总人口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4%,其中苗族138000人,侗族人口13000人,均占……[详细] |
小黄“双倍嘎”是侗语,意即相互对歌之意。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五,从江县小黄村都要进行双倍嘎,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俗。小黄是由金吐、你百、宰岭三个自然寨构成,是一个歌比话多的侗族村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全村600余户,3000余人,村落依山傍水,恬静而优美。小黄的男女侗歌队、侗戏班节日期间不但在本地鼓楼进行双倍嘎、演侗戏活动,还经常到二千、六洞、九洞、十洞等地……[详细] |
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因其吴姓祖先吴老里最早落寨,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村寨的名称。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仅流存于该村。占里村距从江县城25公里,坐落在都柳江支流四寨河北面的一条小溪旁,东邻托里村,南接付中村苗寨,西连四寨河,北靠谷坪乡五一村,毗邻本省黎平县双江乡岑和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156户,762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0%。村土地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海拔380米,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详细] |
瑶族药浴疗法是贵州省从江县境内高坡瑶寨瑶民以药物洗浴来强身健体、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养生治疗方法。它是瑶族祖先独创的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这一瑶族独特的养生文化传承了数百年,是瑶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瑶族药浴主要是将多种植物药,经过高温烧煮成药水,倒入杉木桶,让人坐于桶内薰浴浸泡,使药液渗透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达到祛风除湿、排汗排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此药物洗浴无副作用,对人体……[详细] |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