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十大民俗文化

新化舞狮
  舞狮,俗称玩狮子,是锦屏县新化乡悠久的民间文化活动。新化所村历史悠久,地处锦屏县南部,位于亮江河畔,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距黎平机场9公里,东与敦寨镇相邻,南与黎平高屯镇交界,西与隆里毗邻,北靠钟灵乡。明朝永乐十三年,曾设府22年,有府城之称。是全县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以汉族居多,杂居苗、侗等民族。新化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小盆地,属湿润亚热带气侯区。新化舞狮,据《黎平县志》记载,明代随安徽移民而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北方狮系列,新化所村舞狮在上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曾在当地举办大型舞狮活动。此后,每年的春节都要举办一次,文革期间停止,后来实行承包责任制后,1979年又恢复舞狮队。2005年11月参加黎平机场通航庆典,2006年7月出席黔东南苗族侗……[详细]
平秋北侗婚恋习俗
  平秋北侗奥买(婚恋)习俗主要流传于以平秋镇为中心,包括锦屏县彦洞、三江、大同、启蒙等乡镇,及天柱县、剑河县、三穗县、镇远县等周边地区。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2公里,是锦屏、剑河、天柱三县的交汇处。地形为雷公山脉延伸部分,溪河峡谷纵横交错,素有“北侗风情看九寨,九寨风情看平秋”的说法。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平秋北侗婚礼习俗的产生年代及历史发展无据可考。据当地一些碑记和老人口传,早在明清时期便已盛行。建国至“文革”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其规模逐渐缩小。北侗婚礼习俗反映侗族男女青年从认识到恋爱到结婚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初相会、架桥、成双对、说媒、提亲、讨八字、提篮子、定彩礼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以歌为裁体,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如初相会:男:初初来,初到水边把船开。不知河里水深浅,大家齐……[详细]
  十二诗腔苗歌也叫诗腔,主要流传于贵州锦屏县河口乡、固本乡、及黎平、剑河一带,是居住在青山界苗族人民文化交往及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演唱方式以齐唱为主,歌词大都七字句,四句为一首,歌词内容有男女青年交往的情歌,有劳动歌,闲暇时唱的娱乐歌和外界交往的礼俗歌、赛歌会上的对歌、婚嫁歌等内容,歌词简短精炼,用苗汉语融合的衬词连贯,一气呵成,优美婉转动听。明洪武年间,裕和苗家从江西省太和县经湖南进入贵州省锦屏县亮司后到青山界裕和一带居住。当时苗族传唱的是一种名叫“四朵”的苗歌,它的曲调复杂多样,富于变化,有说唱结合等特点。清朝初年由于林商文化的繁荣,大明汉族(苗族人称客家)人的涌入经商和从事手工艺。由于当地唱的歌很动人,外来人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苗歌“四朵”成了他们沟通的渠道和方法。随着外地人的进入,苗……[详细]
  侗族歌鼟是流行于锦屏县平秋、彦洞及天柱县、剑河县周边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位于清水江与小江河的分水岭上。侗族、苗族都有把多声部合唱叫“歌鼟”习惯,“鼟”在字意上是击鼓的“鼟鼟”之响声,侗乡“鼟”是作为“级”来使用。平秋侗家人能歌善舞。侗家人无论是悲是喜,都以歌抒怀。因而侗歌在侗家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且自成腔调。平秋侗族歌鼟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曲调多种多样。主要有:情歌、白话、酒歌、山歌、摆古歌、踩堂歌等。情歌:侗族男女青年从认识到恋爱到结婚都以歌交流,以歌传情。情歌又分初会歌、架桥歌、想思歌、成双歌等,曲调押韵和谐,富有抒情感。用木叶伴奏。酒歌:分小歌和大歌。每遇婚嫁、乔迁、生子等喜庆日子唱。一般为一主一客即兴对唱,领唱重复第一句后三字,众声合唱后三字……[详细]
  河边腔苗歌是流传在贵州省锦屏县清水江流域的一种即兴创作的山歌对唱形式;腔调高亢激昂,以莫仿澎湃的河水声,山涧瀑布的波涛声,涓涓的溪流声为主。锦屏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侗族自治州州东部,东与湖南靖州相邻,南与黎平县交界,西为剑河县,北为天柱县。锦屏县河口乡的裕河村、韶霭村等是河边腔苗歌的主要发源地。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河边腔以河口为中心,向清水江沿岸辐射。该地域节日婚丧礼仪都伴有河边腔的旋律。清朝永年甲申年,由长江中下游迁徒来的一支苗族,居住在清水江沿岸,当时称“苗光”即瑶光,由于长年累月与高山峡谷、大河、险滩的打交道,从大自然中领略并莫仿澎湃的河水声逐渐创作出来高亢激昂的腔调,形成这一地区独特的苗歌“河边腔”。河边腔曲普单一,内容多样,声音高亢激昂,尾音长,音波大,节奏……[详细]
  锦屏侗年,是纪念侗族迁徙事件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区在锦屏县的彦洞乡、平秋镇、启蒙镇、平略镇、偶里乡、大同乡、三江镇等乡镇和剑河小广一带。时间一般为平年十一月,闰年为十月,现平秋、彦洞、小广的过侗年仍然盛行。锦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东部。东邻湖南靖州、南界黎平、西接剑河、北低天柱,总面积1591平方公里,辖8乡7镇,总人口约21万,其中侗族人口占65%。县境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南部为低中山区,中部及东北部为低山峡谷区,东南部为低山丘陵盆坝地区。境内山脉为苗岭余脉,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锦屏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王国,有远近闻名的“杉木之乡”称号,这里群山叠翠,古木参天,山峦峡谷形态各异,清水江、亮江、小江、村舍、田畴各富奇美。历史悠久的锦……[详细]
  锦屏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和全国杉木最佳中心产区之一,其人工造林历史始于明朝中期,普及于清、民国,有五百年之久。初期为林农自谋生计而自发造林,至后为历代政府所推崇。据今存于文斗村的《姜氏家谱》记载,明万历时(1573-1620年)文斗人“只知开坎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搬子求名,问之四礼,皆昧然罔觉”。此谓“挖山栽杉”即是人工造林。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人工造林的最早记载,也是我国人工造商品用材林的较早记载。传统人工造林是一项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其造林技术凝聚广大林农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及方法,它贯穿了林学的基础理论,是一种科学实用、沿用至今的育林技术。按其生产过程,人工造林可分为采种、育苗、炼山、栽种和抚育管护等几道环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据……[详细]
  一年一度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是贵州锦屏、剑河、黎平三县群众相聚的盛会。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由居住在青山界山脉及其支脉的48个苗族村寨组成。处在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交界处。青山界位于县境西南,由黎平入境,逶逅于固本、新民、裕河、河口,有分支入剑河。山顶地势凌平,生长山藻木及毛竹,传说山脊有“99眼塘”,四季清水碧绿,虽旱不干。明洪武年间,苗族人为躲避战乱,从江西等地迁来,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青山界山顶上。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仇视和对立,青山界复杂的地形是苗族人们抵御外族侵扰的天然屏障。青山界上丰富的资源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青山界上的99眼塘即为当时苗族人的鱼塘,至今还可以看出人工筑的坡水堤坝,还有四十多张石桌石椅(大部分已毁坏,还有少部份残存)。他们是一个整体部落,相互通婚,结成……[详细]
  锦屏县瑶白村侗族流传摆古的古老习俗,是追忆祖先历史,创建多元文化,共创美好生活的传统活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活动至今流传于贵州省锦屏县瑶白村,瑶白村属锦屏县九寨北部侗族社区腹地,处于锦屏、剑河、天柱三县交界处,距锦屏县城41公里,海拔900米,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性气候,全村有350户1500余人,该村环境,群山叠翠,古木参天,山峦峡谷交错,形态各异,溪流、村舍、田畴别有洞天,古老的瑶白至今住有龙、滚、杨、范、龚、耿、宋、万、胡、彭等十个姓氏,瑶白的民风古朴而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历史的瑶白“摆古”属于民间说(白话)唱艺术,说的部分,侗语叫“腊耸”,“腊”是念说之意,“耸”是话或文,这里特指韵文,即侗族的“垒词”或“款词”。唱的部分古侗话叫“或板”“或”是做、搞之意,“板”是指能唱的韵文……[详细]
  “鞍瓦”,侗语,意为放牛大打。锦屏县平秋镇有重阳“鞍瓦”(斗牛)的习俗。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位于清水江与小江河的分水岭上,距离锦屏县城22公里,东邻本县三江镇,南接三板溪水电站,西抵剑河县蟠溪乡,北临天柱县石洞镇,是锦屏、天柱、剑河三县的交汇处,现有3720户,16200余人,侗族人口占99.3%。地形为雷公山脉延伸部分,山高水高,溪河峡谷纵横交错,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平秋“鞍瓦”习俗由来已久,据当地族谱和摆古白话手册记载,平秋鞍瓦习俗起源于后汉三国时期。相传蜀相诸葛孔明统兵南征,当时云贵川苗侗土王孟获欲保全地方,率兵抵御蜀相。孟获训驯水牯壮牛,全身裹上铁甲,牛角套上尖刀,牛膝牛脚装上钢椎。交战时,神牛冲锋陷阵,锐不可挡,凯旋而归。是年恰逢卯年,平秋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邀约附近村寨男女老……[详细]

全部锦屏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