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十大民俗文化

民间火纸制作技艺
  岑巩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土著民族为土家、仡佬、苗、侗族。火纸制作主要分布在岑巩县水尾镇烂褥河村及羊桥土家族乡的少量村寨。火纸的基本原料是竹子,即阳山竹也叫棉竹。由于烂褥河村散居于龙鳌河流域两岸地区,丰沛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这个古法造纸的百年作坊群。2公里长的河岸上分布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男女老少都懂得造纸,作坊主人都是黄氏家族。烂褥河村地处武夷山脉,境内不仅有充足的水利资源,为造纸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地处岑巩县的羊桥乡、水尾镇的龙鳌河上、下流域,水利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人来船往,是岑巩及古思州的交通要道。思州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由于在民俗节日中,如思州扽锣、傩戏、祭祖、还愿中都需要用到火纸,因此火纸技艺得到空前传承与发展。火纸制作经过……[详细]
土家婚庆夜筵
  土家族婚庆夜筵是岑巩县境内居住的土家族人民婚嫁喜庆日中的一种文化习俗。岑巩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东北部,贵州高原东部。处黔东低山丘陵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下黄土至小顶山一带地势较高。县境大部为低山丘陵,面积1486.5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129个村,约22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18%。岑巩县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320国道、正在建设的GZ65号高速公路、舞阳河沿县城穿过。岑巩县属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岩地质,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气候型。全县有常年江河二条,是一个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杂居县。岑巩历史悠久,是贵州最早的开发地之一。唐、宋至清末,均称为思州。曾经是思州安抚司、宣慰司和思州府治所。在古思州治地(今岑巩)境内的羊桥、客楼、注溪等乡镇的……[详细]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
  思州石砚以岑巩县古称思州而得名,思州石砚古称蛮溪砚,亦称“金星石砚”、“黑端”。清代《瑞溪砚史汇参、杂产充端》载:欧阳永叔砚谱云“湖广辰沅州(实为思州)出一种黑石,色深黑,质粗糙,或有小眼,端人贩归,刻作端样称“黑端”。思州砚材源于岑巩县八景之一的“星石潭中”。此潭距岑巩县城七里之遥。从“星石潭”中取砚材,异常艰难,取砚材者,既要有水底蛟龙之术,又要有鬼斧神工之技。取石难,由石雕砚亦难乎其难。由石成砚历二十余道工序,费时十余天,不管是敲、雕、刻、琢全靠手上工夫。工序环环相扣,稍为不慎,便毁于一旦。书圣王羲之,大文豪苏东坡、清康熙皇帝、周恩来总理、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都对思州砚情有独钟,用其挥毫泼墨,书写出千古华章而流芳百世,真正的思州石砚弥足珍贵。思州石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实用、观赏、收藏价……[详细]
  思州喜傩神是为人们祈祥免灾、求神逐魔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岑巩县。岑巩县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接江口县,东临铜仁市、玉屏县,西南与镇远县接壤,岑巩古名思州,为贵州文明的早孕之地,历史上有“先有思州,后有播州,再有贵州”之说。思州傩技傩戏起源于江西、山东、河南、湖南等地,时间最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思州喜傩神最早应属于江西宫廷傩,它有别于其它民间傩、寺庙傩、军傩,起初属严肃穆然的宗教祭祀活动,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它情趣盎然,喜笑颜开的傩舞、傩歌,巧妙地打破了宗教教义的科律,使之成为一种祭中有歌、歌中有舞、舞中有戏的,将祭、歌、舞、戏、特技融为一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群众民俗活动。思州喜傩神的整个表演活动,可分为法事表演、傩技表演、正戏表演三部分。法事表演:喜傩神表演通常要先布置……[详细]
  赶社,位于岑巩县东北部的羊桥土家族乡除了在社日吃社饭外,还有赶社的习俗。岑巩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北部,贵州高原东部,处黔东低山丘陵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下黄土至小顶山一带地势教高,县境大部为低山丘陵,最高峰北部边缘小顶山海拔1359.9米,面积1486.5平方公里。有汉、侗、苗、土家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12%,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320国道、GZ65号高速公路、舞阳河沿县城穿过。岑巩县属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岩地质,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气候型。全县有常年流淌的江河二条,是一个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杂居县。赶社吃社饭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宋,一直流传至今,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按文献记载,农历每年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但土家……[详细]
  祭祀是岑巩县境内的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祭拜龙鳌河河神的民间习俗。广泛分布于岑巩县境内龙鳌河流域沿岸的水尾镇、凯本乡和羊桥土家族乡的大部分村寨。此外,在龙鳌河上游江口县的杉木溪、四路坝和玉屏县的田冲、白岩塘、前家龙等地也有此习俗。而举行祭祀活动规模较大、较为集中的主要有岑巩县水尾镇的新场和大树林等苗族村寨。岑巩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东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岩地质,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气候型。同时,又是一个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聚居县。“龙鳌祭祀”较为集中的水尾镇,位于岑巩县东北部,东南抵玉屏县,西及西北与本县天星乡、羊桥土家族乡接壤,北邻铜仁市。龙鳌河位于镇境东北面,发源于石阡、江口、岑巩三县交界处的朝阳坡,经水尾的腊岩、驾鳌、长坪、白水、于河……[详细]
  岑巩县注溪乡土家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赶娃娃场”的习俗。注溪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新县城31公里。东邻思旸镇,南接镇远县江古乡,西抵龙田镇,北与天马镇接壤。岑(巩)——石(阡)公路穿乡而过。南北共有11条小溪,分别从南北方向注入龙江河,龙江河流经注溪乡锣家山(今名老街)、铺上(今名注溪)这一段称为注溪。“注溪土家族娃娃场”以注溪乡集镇中心地点,赶集的乡民遍及全乡各村寨及邻近乡镇。据《衙院田氏家谱》载,注溪娃娃场系其先祖田茂英于清康熙初年开设。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嫡裔田茂英,为了重振家业,买地建房,大兴土木,由老宅地营盘搬迁衙院。为图吉祥喜气,田茂英组织人在注溪老街扎牌坊彩楼,张灯结彩,场面相当隆重。时逢农历六月初六赶集,街上人山人海,云集彩楼前。吉时良辰将到,田氏家族和搬迁队伍正要穿过牌坊彩门时……[详细]
  “屯锣”是古思州治地岑巩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岑巩历史悠久,是贵州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贵州东部,东邻玉屏侗族自治县,南接镇远县,西抵石阡县,北与江口县、铜仁市接壤,唐、宋至清末,均称为思州。曾经是思州安抚司、宣慰司和思州府治所。元代思州安抚司领府、州、县及蛮夷长官共68处,辖地包括今铜仁地区全部、黔东南大部及川东、湘西一部、直至广西边境,明清思州府虽然辖地已大为缩小,但仍包括今岑巩、玉屏全部,镇远的清溪,铜仁的漾头、万山以及三穗、天柱一部分。今岑巩境内的水尾、天星、羊桥、天马、大有等乡镇的农村,大多数自然村寨都流传有“屯锣”活动,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而集中“屯锣”较为集中的主要地点为羊桥土家族乡和水尾镇的大树林村。“屯锣”……[详细]
  思州傩戏傩技流传于以岑巩县为中心的古思州管辖范围内。岑巩县,古名思州,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邻玉屏侗族自治县,西界石阡县,西南与镇远相连,北部与江口县及铜仁市接壤,东南为万山特区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岑巩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居住着仡佬、土家、苗、侗、汉、彝、回、布依等18个民族。20世纪80年代,岑巩县对思州傩技傩戏进行全面调查时,获取了一份古籍抄本《历代名师录》,其记载:“周法兵,生于西晋太康七年,死于东晋太和二年,建武元年于江西玄武威灵学武朝佛。后来引用朝中喜傩神来思州,并创立愿叫‘冲傩喜傩神’;吴法仙,生于宋神宗元年(1068),死于宋高绍兴元年(1131),后前居思州龙鳌河军屯。元佑年间到河南开封学武朝佛。回故乡思州陆续创立了侗族‘喜愿’‘跳鼓愿’‘老鹰愿’;……[详细]

全部岑巩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