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十大民俗文化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详细]
  苗族“游方歌”是流传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男女青年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音乐形式,贵州苗族多聚族而居,同寨同姓,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严禁在寨内求偶。因此居住在施秉县及黄平、镇远、凯里等地苗族村寨的未婚男青年每年农历的十月和来年的二月节日或农闲时,都要三五成群的到邻寨或更远的地方唱歌、寻偶,也就是俗称的“游方”,苗语的游即串,方即通婚的寨子。苗语称“霞哟”,“霞”为歌,“哟”即“玩”、“邀”、“摇”之意,译为“游方歌”、“情歌”或“马郎歌”等等。游方活动地点多在专为青年男女交际而设的“游方坪”(位于寨子附近的空地,有的设在山坡,又叫“游方坡”)。由于各地文化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称谓和方式,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叫“野外情歌”,黔东南一带叫“坐花坡”,贵州榕江、从江和广西大苗……[详细]
  施秉县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镇4乡60个行政村,境内居住的民族有汉、苗、侗等17个少数民族和1个待识别民族,总人口约15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2.2%,施秉县境内流传的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精品,苗语称为《霞确》。“霞”苗语即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主要流传于该县境内的杨柳塘、双井、城关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目前保持得比较完整的要数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苗寨。施秉苗族《古歌》主要是苗族男青年在大年腊月投宿客寨时演唱。歌分为“十二路”,三万一千多行,内容庞大,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是当地苗族口传叙事诗歌中路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叙事史诗。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这路歌……[详细]

全部施秉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