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是黔南州荔波县境内白裤瑶民族祭祀祖先的民间舞蹈。它仅流传在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白裤瑶地区。据《贵州通志》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乞遣使招抚”的史实看,白裤瑶早期从事狩猎,历经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距今大约有四百多年历史,据此推测与瑶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瑶族《猴鼓舞》(瑶语俗称“玖格朗”)的民间原始舞蹈的流传历史悠远,是一个古老的……[详细] |
瑶族民间陀螺竞技是黔南州荔波县境内白裤瑶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仅流传在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白裤瑶地区。瑶山瑶族乡位于荔波县南部,西与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毗邻,距荔波县城37公里,紧挨国家级小七孔景区。全乡面积110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独特,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3176亩,辖4个瑶族村22个村民组,总人口约5600人,其中,瑶族人口2700人,占总人口的49%。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刀耕火种”……[详细] |
少数民族风俗很多,耐人寻味令人捧腹的也不少,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经济文化全国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周边民族之间交往面的扩大和交往频率的提高,被同化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并且势不可挡。然而,处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荔波县青裤瑶的“凿壁谈婚”却依然保留至今,并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其实,青裤瑶的“凿壁谈婚”也是慢慢演变过来的。在这之前,青裤瑶时兴的是“打奔抢婚”。很久以前,荔波青裤瑶每个……[详细] |
白裤瑶习俗,长者死后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学称“二次葬”。白裤瑶家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砍牛这一天,一群群瑶族人身穿鲜艳的盛装,抬着铜鼓、折糯(糯谷连禾草折下来)、米酒,从四面八方朝丧家的寨子涌去。丧家门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侧的铜鼓架上串联悬吊着十几面铜鼓。客人们带来的折糯全部码架在铜鼓架的横梁上。低沉苍凉的铜鼓声笼罩着整个寨子。丧家门口,……[详细] |
布依族先民对宇宙空间的各种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固定不动,天象一把伞笼罩着大地。太阳和月亮是两个圆形发光体,一个热,一个冷,昼夜轮流在天上从东向西走动,照亮人间。星星比太阳月亮小,晚上出现,闪闪发光,固定不动。并认为日月星辰都有生命。布依族古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还把天空和海洋各分成十二层,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海洋是龙王的世界,大地是人的世界。布依族对方位只有前后,左右、上下、内……[详细] |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这是荔波水族人的节气。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虽不固定,但有个选择的原则,即在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象虫灾与瘟疫。卯节的分……[详细] |
生腌酸肉生腌酸肉皮脆,肉鲜,味清香,酸度适中,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熟”的腌肉,肥肉呈乳白色,瘦肉呈暗红色,腌肉取出便可食,若在上面洒一些干辣粉,其味更佳。这是一道地方很特色的美食,当地人都很喜欢,有部分游客吃后都说味道很特别,但先告诉您一个小秘密,这是用生猪肉或生牛肉腌制而成的,还属“生”肉,听到这可您就可能不敢吃了。不过这是当地很有历史的名菜了,虽然我还没听说过有专家进行过质量认证,但当地人……[详细] |
五彩糯饭布依族素爱洁净,又得罗平青山秀水之灵气,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在饮食方面,布依人十分讲究清洁和美味,他们做的五色花饭,就独具特色。五色米饭是布依人的特产,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一般有红、紫、黑、白、黄几种,叫“五色花米饭”,有的只染红、黄、白三色,叫“三色花米饭”。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单独放好留待做花饭用。到次年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时,到山上或房前屋后挖……[详细] |
荔波布依族傩戏,一种贵州文化风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荔波文史委专家介绍,布依族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荔波的布依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荔波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荔波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荔波县的“傩戏”最早用于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