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 > 纳雍县民俗文化

纳雍县十大民俗文化

芦笙舞(滚山珠)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传说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途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或水碗翻滚,表演的技巧性强,且异常惊险。“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进各种技巧,不断完善。到1989年,……[详细]
  “划筷奠祖”是水东乡猫寨村世代传承的苗族风俗。水东乡猫寨村位于纳雍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织金县隔河相望。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状分布。村内沟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耸峙,沟壑纵横。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其中六个村民组全是苗族,其它村民组也多有苗族杂居。纳雍县苗族共分四个支系,即白苗、黑苗、箐苗和小花苗。居住在猫寨村的苗族属四个支系之一的黑苗。“划筷奠祖”为该村杨姓一族所传承的奠祖苗俗。据猫寨村杨氏家族年长者介绍,其家族是从织金境内的珠藏一带搬来这里定居的。由于时局混乱,当时有三兄弟各奔东西,一个搬到小曹(即越南),一个搬到这里,还有一个搬到布依族(或壮族)居住的地方,要走七天七夜。搬到猫寨的始祖即杨天成,其余两兄弟则下落不明。“划筷奠祖”苗俗从杨姓搬来猫寨便沿袭至今。据苗族……[详细]
  箐苗服饰是纳雍县苗族服饰中最为完整的服饰代表。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南部。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县。纳雍县箐苗族为纳雍苗族四个苗族支系之一,分别居住在纳雍县百兴、张家湾、水东三个乡镇箐林的15个苗寨,总共有500多户人家4000多人。百兴、张维、水东三镇位于纳雍东南部和南部,其中箐苗族则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里,交通偏远,远离市场,远离集市。纳雍箐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以高山箐林为主要居住地,而且人数极为稀少,自称是“丢失在深山老箐里的民族”。平时,自耕、自种、自编、自织,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生活,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纳雍秦时属于汉阳,西汉时为平夷县属地,唐时属赫州和汤望州,宋时称罗施鬼国,元时为顺元路宣抚司、宣慰司、安抚司等,明改……[详细]

全部纳雍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