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 > 金沙县民俗文化

金沙县十大民俗文化

金沙薅秧歌
  金沙安底镇是汉族和仡佬族杂居的地方,由于田地肥沃,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薅秧歌在当地流传较为广泛。金沙薅秧歌由两个曲调组成,一个是“老娃调”,一个是薅秧调。“老娃调”就是在每一句的末尾模仿乌鸦的叫声,歌词一般是四句为一段,中间有规律地加入衬词,帮腔的人唱的就是衬词,帮枪一般在领唱的后半句开始,歌词的内容都是唱田间的植物;薅秧调是薅秧歌的主题曲调,四句为一段,当歌词中唱到“吔”等唱词时,全体歌唱人员把本嗓变为假嗓,加强无限延长,然后再由下行滑向本嗓,这一特点在歌唱中产生两次,展示了薅秧歌的高潮,表现了众人热情欢乐的劳动情景。薅秧歌不分男女老少,最多的时候达四五十个人,演唱的语言是当地方言。金沙薅秧歌传承谱系:第一辈:曾文学,1946年,第二辈:陈真群,1951年。薅秧歌歌词不拘一格,完全根据……[详细]
  金沙安底镇位于县城东部中区,距县城32公里,公路四通八达,可直达名城遵义、行署驻地毕节和省城贵阳、镇内村村通公路。安底镇的烟火架,可追朔到清代。烟火架在文化大革合期间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这项传统民间技艺在新时期有所发展,工匠们也在为传承和发展这项民间技艺而努力。安底烟火架一般有12折:(1)老公公背儿媳妇;(2)两公媳打糍粑;(3)孙猴子过火焰山;(4)孙猴子爬灯杆;(5)蚌壳精;(6)鲤鱼跳龙门;(7)李三娘受苦;(8)白蛇精;(9)火爆葵花;(10)夜观兵书;(11)秉烛待旦;(12)下垂四灯笼。烟火架制作所须的用具有:自制 、竹、纸、麻线、麦粉等。安底烟火架观赏效果很好,极受民众喜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地域远近(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农活忙闲,都会使人们聚在一起观赏,所以它具有较强的戏剧性……[详细]
  仡佬族吃新节是仡佬族一项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吃新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茶园乡一带,金沙县茶元乡位于县境内东北端。茶元乡治所离县城35公里,该乡所管的永丰村岩石组,新明组场背后组,茶元村的太平组和齐心村联合组绝大部分是仡佬族,这是原北亚热带温度季风区,由于地处大山下的低丘坝地,自民乐渠道贯通后,大部分农田已成为旱劳保收地。由于田地肥沃,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有水稻种植传统的仡佬族文化的发展,起到得天独厚的传承作用。仡佬族是金沙县境内最古老的民族,早在春秋末年就有记载了。明代以后仡佬族人口开始逐渐减少,到了清代,占境内统治地位的彝族土目对仡佬族采取掠夺性治理,使辖区内一部分仡佬族集中到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红梓、箐门,而一部份则避开土目的统治,集中到人口发展相对稳定、地处山间田坝的茶……[详细]
  傩戏(庆坛),又叫端公戏,民间戏曲剧种。属傩及祭祀仪式性表演形式,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传至四川鹤鸣山、青城山,明末清初辗转传入贵州黔西岩孔、马场以及金沙长坝、沙土等地,以长坝为代表,故又称“长坝端公戏”。金沙傩戏(庆坛)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就是为亡人做道场,即亡人从死到葬的全部祭奠仪式,武坛就是唱端公戏。文坛是忧事,武坛是喜事。当地人家为了还愿(如子女升学、病人痊愈,老人高龄寿诞等)都会请端公戏来庆坛还愿。武坛种类很多,根据主家要求,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不同的坛有不同的折子戏,不能混淆。每坛演出都有其固有程式,如较为常演的赵侯坛,就分别由以下折子组成:(1)开坛礼请(即盐坛下马或告灶);(2)发碟;(3)招兵;(4)领牲;(5)大开砍(即……[详细]

全部金沙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