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水城苗族芦笙舞
  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和舞曲等。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和吹笙自舞几种形式,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两种形式中吹笙者7人、9人、11人或更多人均可,吹笙者……[详细]
水城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齐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海坪、龙场、坪寨、营盘等地的彝族同胞都要欢聚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以庆丰求吉。人们打着火把,跳起豪放的、古老神秘的搭体舞、酒令舞、撤麻舞。每年以海坪聚集人数最多。……[详细]
水城农民画
  农民画又称现代民间绘画,是各地艺术工作者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结合当地特点,通过多年努力,组织和开发出来之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现代画种,是在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之新型造型艺术。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全省民间绘画就开始出现和发展。80年代初期,现代民间绘画观念逐渐确立。 水城农民画以其自由、夸张、色彩艳丽的艺术形式和古朴、幽香的民族气息以及大胆、泼辣的艺术手法,集民间蜡染、刺绣、贴花、剪纸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成了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从1983年形成至2008年,先后有300余件作品参加全国范围和全省范围之各类展览;30余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及全国性大赛组委会收藏;90余件作品先后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详细]
  彩布贴花亦称“贴布绣”、“贴花绣”、“贴花”、“锁边滚花”等,系用各色绢、绫、布等按图案搭配拼贴镶嵌挑刺而成。水城彝族彩布贴花有卷云头、歪桃、石榴等数十种传统图案以及各种随意剪出的自由图案,多为曲线块面组合,各类图案可穿插重叠套用,相互之间多以各类与锁边相同的旋曲叶草线条串连。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广泛流传在水城县纸厂、玉舍、坪寨等乡镇的彝族村寨,是当地彝族服饰制作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纸厂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是彝家服饰制作与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工艺技巧和程序,在彝家妇女中相互研习,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彝家女子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该技艺所流传的彝族村寨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北段的半凉山地区,为长江水系的三岔河与珠江水系的北盘江分水岭,境内气候夏无酷暑,冬无……[详细]
  “箐鸡舞”是贵州西部苗族古老的芦笙传统舞蹈,它是“小花苗”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主要分布在水城县的南开乡、金盆乡、青林乡、陡箐乡等地。“箐鸡舞”表演者主要是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的芦笙手,该乡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座落在乌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水城县东邻六枝特区和纳雍县,西接威宁县和云南宣威县,南抵盘县和普安县,北与赫章毗邻。全境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75公里,总面积3641.77平方公里。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吡”,苗语意为“官家之地”。1946年,以乡西南地势开阔之特点取名为南开。南开乡境内地势大部分为冲子地和麻窝地,生态环境恶劣。毕水公路横穿境内,阿勒河流经乡境,流程15公里。关于“箐鸡舞”的历史渊源,传说在很久……[详细]
  在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节。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北”,彝语意为“放马之地”。全乡辖25个村165个村民组,9336户38419人,少数民族4179户17136人,占总人口的44.6%。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准备到“以那”(汉语夜郎)古国去定居,在离乡的途中,有三姓小花苗支系走散了,其余九姓小花苗支系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南开三口塘,并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此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详细]

全部水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