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镇安县民俗文化

镇安县十大民俗文化

镇安民间酒文化
  镇安人都会腌腊肉,镇安人都会酿造包谷酒。在镇安民间去访问,你如果想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样,首先弯腰揭开酒缸上的大石板,量一量里面酒的深度,其次,抬头向上,数一数屋檩上挂的腊肉块子有多少,就心中有数了。镇安水土好,水乃生命之源,水的软硬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软水煮饭,食不耐饥,硬水煮饭,吃了不容易消化,所以,一个胃口娇气的人猛然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不服水土换肚子,然而到镇安出差的人,从来没有发生过换肚子的现象。镇安的好水,养育出如花似玉的镇安女子;镇安的好水,酿造出回味无穷的包谷酒。镇安人把造酒看的和挑水一样简单,沟沟岔岔都是纯净水,随便挑两桶,往底锅里一倒,竹笆笆上搁一只木桶,铺几层发酵的料,上边再放一口天锅。底锅下疙瘩柴熊熊地燃烧,水从液体变化为气体,气体又在天锅下冷结为液体,流出来的,……[详细]
镇安民间婚嫁习俗
  结婚成家在大多数人眼里,无疑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人们把它看的非常重要,一对男女从相识到结婚,演绎出许多繁琐的程序,沿袭已久,便约定成俗了。地处秦楚交界的镇安县,是一个多由外地移民迁栖而聚的居民区,特别是清末明初,从湖广、江浙、山西等地移民在镇安定居后,来自不同习俗的影响,使一个较为偏避的地方变得既有秦楚互通的粗犷、又有南北交融的风韵,冠以礼仪的通婚习俗很有讲究,就是经过文u洗礼的今天,在镇安的部分地方通婚仍有很多的地方风俗,若再简单不过,也有必不可少的“四步曲”。请媒提亲。“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旧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未婚的男女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儿女的婚事全凭父母操办,两家联姻多听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一般是男方主动向女主提亲,所谓的“抬头嫁女子,低头娶媳妇”。哪……[详细]
  镇安渔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属于道情的一个分支,广泛流传于陕西省镇安县,是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传统艺术和特色剧种得以完好保存。明清年间,渔鼓由湖广移民传于陕西镇安,与当地的花鼓小调、道情戏等民间音乐想融合,逐渐形成了“镇安渔鼓”这一独特的汉族曲艺曲种,渔鼓也是镇安当地流行最早的民间乐器之一。当地许多民间艺人背着渔鼓走家串户卖唱为生。到清朝末年,镇安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广泛传播被更多的群众所喜爱。据《镇安县志》记载,镇安渔鼓起源于云盖寺镇黑窑沟,主要流行于镇安县西部“下河人”居住地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镇安渔鼓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镇安县先后创作了《渔鼓秧歌》《栗乡鼓韵》《杜鹃……[详细]
  镇安花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商洛市的汉族民间歌舞,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清年间,鄂西北襄阳和郧阳等地区因水旱灾害,不少民间艺人沿汉江上溯,流落于镇安。从而使湖北的琴子戏(即现在的大筒子戏)和八岔广泛流传,再与本地的灯歌小调融合,形成了一个定型的剧种,即“二栅子”戏。从它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镇安花鼓的演出剧目大都是当地汉族民间生活小戏,如筒子《蓝玉莲担水》、八岔《蔡鸣凤辞店》、小调《吴三宝游春》等。镇安花鼓是以湖北的琴子戏(大筒子戏)和八岔戏再结合本地的灯歌小调而形成的一个定型的剧种,即“二棚子”戏,过去“二棚子”戏的演出规模一般大于皮影,小于二黄,从而人称“二江湖”。镇安花鼓的三种声腔(筒子、八岔、小调)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处于民间歌谣状态,且“母地”原始性强,音乐结构复杂……[详细]

全部镇安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