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 > 蒲城县民俗文化

蒲城县十大民俗文化

蒲城椽头蒸馍制作技艺
  蒲城椽头蒸馍不仅历史悠久,口感香谄,表面似玉,长运不裂,久贮不霉,而且制作神秘,名称传奇,誉满三秦,名噪京华。的确是北方面食中的一朵奇葩。蒲城蒸馍早在明朝时,就是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六农忙后祭祀“后稷祠”的面食供品,时任蒲城县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定样,规定了以后供品蒸馍的式样,蒲城椽头蒸馍随之得名并流传至今。蒲城椽头蒸馍声名远播。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乡也曾用椽头馍招待林则徐。爱国名将杨虎城常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同僚,犒赏将士。椽头馍中更有着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蕴。蒲城椽头馍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以牲畜拉动的五齿石磨精磨出的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佐以祖传秘方和五谷杂粮制成的酵面……[详细]
蒲城土织布技艺
  蒲城土织布技艺是陕西省蒲城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蒲城自古为历代王朝的税赋重地,粮帛供给之乡。据史料载,县东的永丰镇至县西南的贾曲、苏坊乡一带,远在春秋时,就有以麻织布的习俗,称“麻布”。周礼孝悌服饰,“大功、小功皆饰麻服。”如今的蒲城土织布就是原始土布的一个缩影。蒲城土织布技艺是一项传统的全手工技艺,织机原始古老,组合巧妙,工艺过程复杂精湛,产品清秀自然,古朴无华。棉花自种、自弹,棉线自纺、自染、自经、自织,花色自行设计。有白细布、条子布、大小方格布、提花格子布、更有儿女定情的“浑头布“。可制作床单、门帘、衣服、被里、抹布等,质地柔软,雅而不俗,吸汗性强,透气性好,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这是一首在蒲城流传了千百年的织布歌谣,……[详细]
蒲城杆火技艺
  蒲城杆火技艺是陕西渭南蒲城县的传统手工技艺。杆火是唯一存世的低空造型焰火艺术,是古老焰火的主要形式。因所有造型都是绑在木杆上燃放而得名。杆火又叫架子花,专家则称为“吊花傀儡”或“药傀儡”。杆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思想,使杆火更有几分神秘感,又带有几分传奇。从南宋时期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为“敬火神”日,杆火艺人都会按长幼排列,聚集在村外的火神庙,焚香虔诚地跪拜祭祀火神,并燃放烟花、杆火,以求在一年的生活、劳动和烟花、杆火生产制作中能够平安免灾。后因火神庙被毁,艺人们则以每年四家联合轮流主持在原庙遗址上进行“敬火神”活动,近千年来,这一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也使杆火这一古老的焰火艺术流传至今。杆火全部为手工制作,工艺繁复,从安装燃爆器件(上活)算起……[详细]
木蕊画
    木蕊画材料采用不同木质和不同木纹的创花片(木蕊),经着色、剪贴、拼集,在木面、绒面或粉刷版面上粘贴出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虫鱼、禽兽等画面,情态逼真,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可制成条幅、横幅、插屏,也可直接饰于家具之上,为大厅、卧室的装饰品。木蕊画属国内首创的剪贴画。现已开发出12类60多种不同花色的产品。1984年参加十六届全国旅游纪念品展销会,被评为优秀产品。同年参加广交会,于瑞士商人成交销售产品6000余件,后又销往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渭南)……[详细]
蒲城细狗撵兔
  细狗撵兔历史悠久。早在《史记.李斯》传中就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记载,汉时蒲城属皇室上林苑的一部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兔园夹池水”的记述,可见蒲城当时已是皇室猎兔的狩猎之域,唐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也分别猎于(蒲城)伏龙塬和尧山。农业大县的特定环境,加上唐时京兆赤县的特殊地位,使唐皇室狩猎娱乐活动流传于蒲城民间,产生出细狗撵兔的民间竞技活动习俗。蒲城之细狗,乃渭北名犬。“黄瓜嘴,羊鼻梁,四蹄如蒜;腰似弓,腿似箭,耳垂尾卷。”撵兔猎鼠,机智灵活,看家护院,极通人性,是人类的极好朋友。蒲城细狗撵兔竞技活动每年农闲时在细狗爱好者中定期举行,主要撵兔日有:元宵节、端午节、腊八节等。节日当天,蒲城周边县、市,乃至来自西安、山西、甘肃、河南的细狗爱好者为自己的爱犬穿衣挂彩,放开缰绳,信狗……[详细]
蒲城尧山圣母庙会
  尧山庙会的传统祭祀和社火,丰富多彩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受群众欢迎,并在省内享有很高声誉。每年清明,尧山十一社的村民、周边县的群众数十万人云集,同时有众多小商贩到尧山和接送神社的地域进行买卖活动,先后持续6—7天,规模宏大,热闹非凡。五百年来,传统的祭祀过程和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尧山圣母庙中供奉之灵应夫人,是当地以祈雨和求子灵验而出名的女神,深受民众崇敬膜拜。自古以来,尧山圣母清明庙会,前来求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求子时人们先到尧山正殿为圣母叩头上香,心中默默许愿,如要男孩,主事者发给一支黄纸花和白纸花,如要女孩则发给一支红花。再到正殿西侧的娘娘庙叩头上香,领取一只由黄裱纸包的童鞋和一束纸花,由主事者将童鞋和纸花在娘娘像前蜡烛火焰上方绕三圈赐以灵气,意思是说……[详细]
麦杆画
    麦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杆而得名。他起源于清,兴盛与当代。经多年对清代麦杆画传世艺术珍品研究开发的基础上,既继承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出新,采用许多先进工艺精工制作的麦杆天然色泽巧妙的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颜色,而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予以表现,使画面立体感强,珠光宝气,古香古色,给人以美的享受麦杆画分字屏、画屏,已制作出玻璃镜框与油漆硬板两种幅面,挂式立式座式,大中小型齐全、多种字画图案,能与现代各种款式色调的家具摆饰和谐,相映增辉,悦目赏心,并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会议厅等室内永久性装饰。( 渭南)……[详细]
  细狗撵兔,是流行于陕西省蒲城县一带的地方民间竞技活动习俗,是集地方民俗和民间娱乐为一体传统活动。在固定节日里,由狗主人带细狗逐猎兔子。此活动影响甚广,参者甚众。细狗,也称之为细猎狗,尖脸,垂着的两片长耳朵,且身材细瘦挺拔,动作灵敏。细狗撵兔历史悠久。早在《史记.李斯》传中就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记载,汉时蒲城属皇室上林苑的一部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兔园夹池水”的记述,可见蒲城当时已是皇室猎兔的狩猎之域,唐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也分别猎于(蒲城)伏龙塬和尧山。农业大县的特定环境,加上唐时京兆赤县的特殊地位,使唐皇室狩猎娱乐活动流传于蒲城地方民间,产生出细狗撵兔的地方民间竞技活动习俗。关于细狗蒲城之细狗,乃渭北名犬。“黄瓜嘴,羊鼻梁,四蹄如蒜;腰似弓,腿似箭,耳垂尾卷。”撵兔猎鼠……[详细]
  神龙花秋千既是一项可陶冶情操的地方民俗娱乐活动,诞生于蒲城县城北20千米的罕井镇西南村。据族中老人讲,旧时家簿记载是在明朝时,在朝廷做官的族人王理和王义将宫里的秋千按原样传袭回村的,距21世纪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神龙花秋千表达了地方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酥梨,是国家级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桥、景、光、惠、泰五座唐陵神道石刻甲天下;距古都西安110千米;西延铁路、京昆高速公路西禹段穿境而过。蒲城神龙花秋千源自宫廷,血统高贵,阔大俊美(高20米,阔3.3米):红柱红梁,金龙缠绕;铜铃叮当,龙旗猎猎;猴寓封侯拜相,斗昭五谷丰登。“接祖传艺”揭示活动主题,“团结合好”展现人文夙愿。“危楼”……[详细]
  蒲城石羊道情是一千多年前盛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又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曲艺艺术。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酥梨,是国家级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桥、景、光、惠、泰五座唐陵神道石刻甲天下;距古都西安110千米;西延铁路、京昆高速公路西禹段穿境而过。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蒲城石羊道情曲艺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唐教坊之法曲,中唐时期,戏剧鼻祖唐玄宗李隆基尊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为同宗先贤,笃信道教,为加强传经布道效果,将宫廷音乐谱写成法曲说唱表演,故称道情。唐五陵在蒲城修建的百年间,作为“奉先”的京兆之地,法事道场频繁,道情演出十分活跃。唐后,道情艺人散落于陵园附近的水陆码头蒲城石羊一带,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羊道情。蒲城……[详细]

全部蒲城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