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十大民俗文化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意即“六十二套曲”,是一种以器乐曲为主,配之以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2008年6月14日,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具体形成年代,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依据,因而不能准确断定其形成年代。但根据现代学者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认为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应与哈萨克族音乐的发展同步,特别是“奎依”的发展一脉相承。哈萨克族人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据哈萨克斯坦2000年阿拉木图版教科书《哈萨克族乐曲史》介绍,称哈萨克族人先祖的古塞人创造了各种乐器,斯布孜额(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乐……[详细]
哈萨克族刺绣
  在哈萨克族工艺中,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工艺当属刺绣工艺,而刺绣工艺产品都是想像力异常丰富而奇特。哈萨克人的刺绣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大都善长。她们从小学起,能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刺绣工艺有挑花、刺花、贴花、补花、钩花、落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刺绣艺术。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善良、勤劳、健康、愉快的思想感情及朴实的审美观,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刺绣图案名目繁多,有几何、花木、飞禽走兽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等图案,从刺绣的题材、内容到色彩都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一切美的东西皆可入“绣”。走进每个哈萨克毡房,都能看到各种琳琅满目的绣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那些绣品,风格古朴,用材讲究,……[详细]
  木垒塔合麦西热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既有节日麦西热甫、婚嫁麦西热甫、邀请麦西热甫,又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卡尔拉克麦西热甫、亚木吾尔里克麦西热甫、阿克塔亚克麦西热甫等等。麦西热甫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更具特色的是,由于居住分散,山路遥远,歌者往往骑在马背上,一边击打手鼓,一边跟着马铃声和马蹄声的节奏演唱,颇有游牧文化的遗风。据说木垒塔合麦西热甫共有12套,现仅存7套,每套由引子部分的“阿扎勒”、序曲部分的“旦克迪曼”、主体部分的“朱拉”、小高潮部分的“赛力卡”、高潮和结尾部分的“曲须尔盖”5个部分组成。除阿扎勒是由1人独唱、用萨它尔一种乐器伴奏外,其余四部分均为1人领唱,众人群唱,采用多种乐器伴奏。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垒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详细]
  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历史悠久,嫁给哈萨克族祖先乌孙王的细君公主在《黄鹤》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毡房。由此可见,哈萨克族毡房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2008年,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萨克族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详细]

全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