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蓝田民俗文化

蓝田十大民俗文化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这也是它历史久远的实证。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详细]
陕西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是陕西独有的戏剧表演形式,也称“跑台子”。反映了陕西的风土民情,是民间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显著特点是: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后增加了纸质头),根据剧中人物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木偶表演时,由操纵杖头木偶的人自己边舞边唱,或者由他人在幕后配唱。演唱的主要形式是用秦腔演唱。角色上可分为生、旦、净、丑。配乐有文武场面,所用乐器的曲牌、板路与秦腔大戏相同。而且木偶戏可以表现出许多大戏舞台上真人无法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等。由于表演方便,道具简单,表演的内容通俗易懂,从而班社分布广,演出活动广。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百姓欢迎。……[详细]
规约习俗(吕氏乡约乡仪)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般认为是北宋时期今西安地区蓝田的吕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它对后世基层社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六月,四吕之父吕蕡去世。此后的两年多,四吕遵丁忧古俗均在蓝田居家守孝,乡约就是在这期间制定的。熙宁十年(1077)十二月乡约正式发表。吕氏兄弟基于乡村安定、乡邻和睦的诉求,制定了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吕氏乡约》,通过整合社会秩序去恶扬善、彰显正义、淳化风俗、提升道德,以此感化乡里,移风易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吕氏乡约》的主旨内容。近年来,为了传承弘扬乡约,西安市蓝田县通过大力实施“立约、传约、行约”乡约传承工程,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立乡约塑民风”活动,着力把乡规民约融入乡村治理,以……[详细]
  肖家坡社火始于大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芯子、平头桌、狮子龙灯、地游、旱船、柳木腿等民俗娱乐项目的统称,大家经常说的“社火”实际上是指芯子表演。芯子渊源于隋唐古长安曲江元宵大汇演,当时即以出现背芯子的雏形。一千多年来,“背芯子”作为汉族民间社火的主要内容代代流传,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清同治六年到清光绪十六年,即1867年到1890年之间在肖家坡村极为兴盛。明清时期,人们欲望中的凌空表演的木制芯子,继而形成,为其坚实和精制。在该村画家肖之灵的倡导下,群贤运筹,出资投力,将原模拟的五十根木芯去粗取精,筛选确定为三十根,由肖致仁掌炉锤炼,打制成规模性的铁芯子,后又根据表演的内容不断增加不断更新,从而延续至今。根据道具的不同,肖家坡村的芯子分为大刀芯子、棍芯子、花树芯子、三角芯子、门……[详细]

全部蓝田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