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长安民俗文化

长安十大民俗文化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上古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中华神州处于洪荒草昧之世、结绳记事之时。一天,在今属陕西白水所辖的阳武村侯冈家一个男孩轰然出世,他嫩纯而宏亮的哭啼声震惊四邻,人们纷纷爬下树巢、钻出山洞、离开地穴或窝棚,前来侯冈家祝贺。当接生婆抱出用兽皮包裹着的婴儿,让相亲们观看时,人们异口同声“啊”了一声。这孩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脸大的孩子,更没有见过长四个眼睛的孩子!以为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投胎出生在侯冈家。相传这一天,后来有了历法,确定为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个孩子不是别人,……[详细]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治”的独特医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膏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明仁膏药”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第三代传人马明仁(1905—1958),自小受祖辈熏陶,九岁能背诵药性歌诀,熟读祖传医书,十二岁随父辈上太白山采集药材,拜访名医,勤奋好学,深得陕甘名家及其祖父马六懿先生真传。马明仁先生成年后继承祖辈遗志,在不断实践和钻研中,增加数味太白山野生草药入膏,使“马钱风湿骨刺膏”疗效更神奇,康复者万千,后来当地百姓亲切称之为“马明仁膏药”。据说,民国2……[详细]
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
  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起始于汉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北张村造纸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构树皮(构树亦名楮树)。北张村制作的这种历史名纸叫麻纸,分为黑白两种。采用冬季的构树皮造出的纸为白色,而用春夏季的构树皮(称为芽皮)造出的纸则是黑色。造纸的主要程序是: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3天,再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使树皮纤维彻底软化,再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把穰用铡刀切碎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将穰压成松散状,之后放到石缸里用石锤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纸浆生成后便进入抄纸工序,在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详细]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
  王曲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位于长安区王曲镇,每年春节、农历二月初八、十月十五,王曲城隍庙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此时,除西北五省的士农商贾外,还有川、滇、贵、鄂、蒙、藏、齐、鲁、晋、冀、豫、徽等地善男信女们,成群结队前来祭拜。王曲城隍庙所供奉的是汉代刘邦麾下大将纪信,因其祭拜活动规模宏大,逐渐形成大型的庙会。庙会上有大戏、杂耍、各地锣鼓、社火以及武术等民间艺术表演。祭祀城隍时,先选出德高望重的“祭官”来祭神,由主祭人恭读祭文。之后,摆祭品,依礼致祭。祭品一般分为七类(每类五种),依次为“土、牲、卜、炸、海、干、树”。“土”寓“土生万物”,多为土地所产之物;“牲”为五牲祭品;“卜”即点心等物;“炸”系油炸面食;“海”是海产品;“干”是干果类食品;“树”则为其他水果。另外,还有“古董祭”(以字画、……[详细]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发展历经唐、宋、明、清,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古长安霸桥出土有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麻纸,现在展览在陕西省博物馆;隋唐时期白麻纸还传入朝鲜、日本等国;而北张村所造白麻纸更是自唐沿袭至清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被历代视为精品。由此可见,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相传东汉时,蔡伦因他人之错受牵连,朝廷要抓他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地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经子午道越秦岭,向北走出秦岭山口时将当时最先进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传授给北张村一带。这仅仅是联系北张村与蔡伦传说的一种,无论是否可考,事实上北张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发明……[详细]
楮皮纸制作技艺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楮树皮为料制作手工纸的传统工艺,陕西省西安市北张村是楮皮纸的发源地。据记载,蔡伦就是在这里发明造纸术的,这里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原始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制造楮皮纸的原料是楮树的树皮,楮树皮含有非常适于造纸的木本韧皮纤维。制作楮皮纸要经过洗瓤、踏碓、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诸多道工序,细分下来有70多道。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唐代,陕西北张村造纸业兴盛发展,白麻纸也备受朝鲜和日本的喜爱。清代,北张村所造楮皮纸被选作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北张村每家造纸作坊都供奉蔡伦像,村外有蔡伦庙,每年除夕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2008年,楮皮纸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何家营鼓乐
  何家营鼓乐传承的“大唐遗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何家营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坐唱”外,还出现了皮影形式和“广场踏席”的化妆演出。据临潼西湾道情艺人赵广庆(1892—1977)回忆说:其师王志年(1876—1944)是新筑镇的道情世家。王的祖父在清嘉庆时期担任当地道情会首,吹拉弹打无所不精。演唱时运用音色变化,把《八仙上寿》的八仙都唱活了。此后至新中国建立,西安地区出现的道情名家先后有白米虫、赖世魁、杜彦新、房振、荣荣老王、王鹏飞、朱六、毛万禄、毛万寿、陈茂祥、刘生浩、许成礼、郝鸿章、强春堂、张情钦、陈智礼、李宗正、李园儿、李世忠、魏根录等。他们的足迹遍及关中和陕南。20……[详细]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当年,全国11个地方同时申报“牛郎织女故乡和传说发源地”。2006年农历“七夕”,河北邢台就已挂出“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其后,湖北襄樊(今襄阳)称,最早的人神恋爱是发生在襄樊(今襄阳)万山的“郑交甫会汉水女神”故事,该故事与牛郎织女传说描述的人神恋爱血脉相连。山东沂源县称,该县燕崖乡牛郎官庄村对面的大贤山上有个织女洞,与其一河之隔的牛郎庙则建于明代为由,认定“牛郎织女”传说发生于该地。山西和顺县则以该县南天池村附近,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详细]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引镇侯官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迎春风俗。它源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其实是“春官”的别称。又因侯官寨社火中有个“牛老爷”,故名“牛老爷社火”,它独行于侯官寨村。侯官寨村共有七个村(1961年后,为管理方便将上堡村独立划分为一村,但在习俗上仍与现侯官寨村统一):上堡村、北堡村、狮子村、东南村、大庙村、土地村、龙门村。侯官寨村的牛老爷社火,有专门的“村规”。“村规”规定:社火为三类,小型不出春官;中型七个社社火齐全,出春官,南北转场子;大型七社齐全,且十四、十五要耍社火,十六日开会商量好,各社底子带齐,二月初二摆场子。另外,还对社火程序、形式和内容及路线都有统一规定……[详细]

全部长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