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奉贤区民俗文化

奉贤区民俗文化介绍

  大热天吃羊肉,古已有之,如汉代扬晖在《报孙会宗书》中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味与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江南民间认为,羊肉烧酒的功能在于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故传“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药补不如食补,食补顶要食伏羊”之谚。奉贤区庄行镇位于上海市南郊,镇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草生长旺盛,为……[详细]
  古琴制作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历代有关古琴的文献中,均有大量关于古琴制作的论述。古琴制作传统技艺早在汉唐以前就达到了精湛的程度,现代存世的大量唐、宋、元、明、清的传世古琴实物,充分地体现了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概括而言可分为选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定徽、擦光、安足、上弦等十大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每张琴制作需历时二至五年。上海的古琴制作……[详细]
  上海地区的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水运技术词典》沙船条记有: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于唐代之崇明岛。元、明、清三代,上海港都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间,沙船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航运的繁荣,带动了上海的造船业,在黄浦江沿岸处,建有多家造船厂,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也得到了大发展。上海的《商船会馆》(建于1815年)、《浦东会馆》、《湖州会馆》、《浙绍公所》、《浙宁会馆》等会馆的开设,“……[详细]
  毛氏风格的风筝制扎源于柘林外海滩盐民毛祖云氏族。毛祖云祖籍浙江岱山岛,祖辈以盐业谋生。太阳是盐民心中的“天灯”,是菩萨赐予的“福”,每逢清明时节,盐民在祈求菩萨保佑、先祖显灵的同时,磕拜天地以示谢恩,这一寻求精神依托的祭拜仪式催生了独特的民俗风情。毛氏家族风筝制扎传至第四代毛雪官之手,其风筝制扎技艺在柘林外海滩盐民中首屈一指,他自幼喜欢放鹞子,10岁时就跟随祖、父辈制扎风筝放飞。上世纪七十年代,毛……[详细]
  庄行的青团俗名“麻花郎”圆子,又称“乌金蛋”,是庄行地区传统的农家点心美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庄行青团制作技艺,食材选料与众不同,它除了选用优质糯米粉外,还必须挖本地特产野菜“麻花郎”,洗净煮酥加干石灰点浆提香起色后,按10斤糯米粉加2斤“麻花郎”菜团的比例,合二为一用力揉捏,直至菜叶、米粉紧密粘合,成为有弹性、韧性的绿色面团,再摘坯包馅。馅料有甜有咸,甜的猪油夹豆沙、芝麻百果,咸的荠菜鲜肉、春笋……[详细]
  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古称“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清末民初,上海的漆器雕刻行业形成一定规模,1926年至1936年为兴盛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制作技艺日益成熟,聚集于当时的上海县朱行地区的8个专业企业所生产漆器远销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漆器在工艺上采用涂、绘、……[详细]
  打(造)船技艺起源于商代(木板船的出现),至明朝永乐年间,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船技艺因其地理特殊性,在上海主要分布在奉贤四团、南汇大团、金山石化、宝山吴淞等沿海地区。打船式样包括:丝网船(麦钓船)、蒲鞋头船(河划子)、罱泥船(农船)、出海捕鱼船(舢舨船)、驳船、水船等。木船的制作过程如下:1、选料;2、制船底;3、撑梁板;4、立木板;5、装三块旁板;6、封横板;7、装头千斤;8、制梢角;9、装……[详细]
  琉璃烧制技艺(奉贤区)中国的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清末,造办处几经焚毁和解散,琉璃厂的匠人或遣返或离散,一批批工匠流散于苏州、上海和广州。据当时留下的实物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已经有小规模的琉璃烧制技艺在流传,如民国时上海金城工艺社生产的琉璃印泥盒等高档文房用具、上海良友国货玻璃厂出品的许多日用高档琉璃日用品,但是作为工艺美术制品,琉璃处于陪衬的角色,至少不如玉器等鲜亮光彩。直至20世纪80年代,琉璃的绝……[详细]
  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奉城木雕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从开始的木雕作坊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奉城木雕工艺精细,所用的各类工具就达五十多种。木雕作品以徐华兵、徐华兴兄弟的圆雕及裴福权、裴建龙父子的平面雕刻两种技艺为代表。木器雕刻以上等的檀木、柚木、樟木、椴木作原料,进行精雕细作。产品在传统木雕艺术的基础上,不论是题材、构图、线条、刀法及品种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详细]
  奉贤区庄行镇位于上海市南郊,奉贤区西部,近海(距杭州湾10余公里)枕江(黄浦江),江岸线6公里。镇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动植资源众多,加上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水草生长旺盛,为饲养山羊和发展养羊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庄行百姓食用羊肉烧酒形成当地具有特色的一种饮食习俗。羊肉烧酒成为庄行百姓自食健身、招待宾客、岁时节庆的传统佳肴。当地农家每逢家有婚嫁、新生儿做三朝等喜事,均要设……[详细]
  庄行土布染色、经布工艺是元代黄道婆棉纺织工艺在当地的发展,使土布的品种、花色丰富多彩。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项曾经在当地的经济与民俗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工艺,濒于失传。所以亟需采取措施,保护并传承这项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行镇地处奉贤西部,自元代至元年间起,由于黄道婆棉纺织工艺传入本地,民间涌现出众多的能工巧手,以家家植棉、户户做布,工艺精湛而成为上海土布的发祥地之一,有“衣被天下……[详细]
  京剧为国粹艺术,其服饰的独特设计构思、图案设计、刺绣等工艺处理亦堪称经典。京剧服装是京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包派京剧服饰制作始于1951年,灵感主要来源于海派京剧服装,是对传统京剧服饰的现实表达,是对其发展脉络的延续和传播。包畹蓉的京剧服装制作不仅运用了美学中的艺术夸张、象征、变形等手段,在色彩学的使用方面也很高明,尤其是在服装制作中大量地展现了传统刺绣的艺术魅力。他……[详细]
  奉贤山歌剧是由流行于民间的山歌发展演变而成的上海本土新剧种,是继沪剧、滑稽戏之后发源于上海本土的第三大剧种,被戏称为“上海的独养女”。清末民初时期,散居在奉贤各地的山歌能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带有一定职业色彩、有角色分工的民间文艺小团队—“山歌班”,用清唱的的山歌为当地农家的哭丧嫁娶添彩助兴,成为当代山歌剧团的最早稚形。20世纪五十年代,奉贤各个公社纷纷成立了“农民业余宣传队”,在农闲时排练有角色……[详细]
  在上海南郊的奉贤,自古以来流传着人们喜爱的纸艺艺术。刻、剪、折是民间艺人施展的手工工艺。随着时间的长河,刻纸、剪纸、折纸艺术不断地升华,成为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丧葬、装饰时的必备用品。奉城刻纸,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四年,它的艺术魅力,曾为江南一绝。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线条明快丰富,构图隽秀优美。解放前,以“香火”为营生的艺人,都擅长刻纸,内容大都取材于古典名著,历代典故,民间传说、吉祥如意等。……[详细]
  鼎丰乳腐在上海奉贤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在上海市的酿造行业中历史最为悠久,其鼎丰商标贝评为中华老字号。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即公元1864年,浙江海盐商人萧兰国把原在上海莘庄镇开设的“萧鼎丰”乳腐作坊迁至奉贤南桥镇东街。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本族人萧宝山毛遂自荐出任鼎丰酿造厂经理,当职后竭力主张注重产品质量,取得顾客信誉。于是革弊兴利,严格制作工艺,使乳腐质量高人一筹,所产乳腐色泽悦目,香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