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曲,民间俗称“宁夏说书”,又称“宁夏小调”,一度盛行于宁北地区,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在历史方志上无文字记载,因此形成年代不详。宁夏小曲演唱时根据演唱的故事情节,二人分角色对唱,形成了一定的逗哏与捧哏关系,这一点和相声非常类似;若一人演唱,则由一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唱腔音乐为曲牌体,唱腔结构为单出反复;唱词格式有七字句式的齐言体,也有长短句式的杂言体。宁夏小曲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题……[详细] |
中卫古建筑彩绘艺术源远流长。在雄伟壮丽的建筑物上施以鲜艳的色彩,取得豪华富丽的装饰效果。中卫古建筑彩绘历史悠久,有着与壁画、雕塑不同的表现技法,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丰富了中卫的绘画遗产。清乾隆《重修中卫文庙碑记》《重修中卫儒学碑记》载:“则易其梁栋,加以彩色”。可见彩绘是当时建修官衙、寺庙必不可少的一项装饰工程。自明清以来,中卫地区宗教盛行,寺庙庵观遍及城乡。仅县城内就有“九寺十八庙两庵加一……[详细] |
走进吴忠,家家酿醋、人人食醋,而金积大缸醋、强家沙窝老醋以其历史悠久、醋香浓郁成为其杰出代表。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吴忠人便以熏蒸及液态发酵方式酿醋,兴盛了一批如徐家寨子大缸陈醋、“万盛兴”、“鸿盛德”等字号的醋坊。“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是当时的鼎盛景象。吴忠老醋在宁夏经过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与现代科学相匹配的、以手工技艺为基础的传统老醋酿造技艺,风味独特,别具特色,这套酿制技艺在中国酿……[详细] |
宁夏手工地毯织造技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在清代中期技艺越发精湛,风格基本成熟,还被作为贡品、礼品毯定期献给朝廷。作为贡品、礼品毯,宁夏毯纹饰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西番莲、茶花、桂花、龙凤纹、祥云纹、蝙蝠纹、雪山狮纹、彩蝶纹等。宁夏毯在构图上主要为“格律体”。这是古代中国风水和建筑中广泛运用的结构,讲究环抱、对称和中心的协调布局。……[详细] |
二毛皮是宁夏特有的皮裘制品,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原材料为当地特产——宁夏滩羊。在千年前,宁夏地区的养羊业已相当发达。到了清乾隆年间,滩羊二毛裘皮就已闻名,《宁夏府志》中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记载,《甘肃新通志》中更赞称:“裘,宁夏特佳。”宁夏滩羊属长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在世界养羊业中至今还没有发现类似滩羊的裘皮羊,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宁夏滩羊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滩羊绝大多数呈白色,但是在头……[详细] |
宁夏农村有吃“长面”的习惯,“长面”也叫“长寿面”,通过吃面以祈求长寿。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长面”制作与众不同,和面的时候要掺上适量的野生植物沙蒿籽儿磨成的“蒿面子”,让面柔韧爽嫩,香筋可口,佐以羊肉臊子食用,别有一番风味。蒿子面采用纯手工制作,从用料、和面、擀面、切面、炒臊子到沏汤等程序均讲究精细。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他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详细] |
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抓羊肉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说文》中说:“羊,祥也。”《周礼·夏官·羊人》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羊在古时被赋予成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纲目》中也说,羊肉是大补之物,能比人参……[详细] |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关陇文化、西夏文化,形成独特的六盘山区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气候、民俗等紧密相连,同时蕴含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地理风水、气象医学、道德伦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其中黄土墙、青瓦、硬杂木和麦草的和谐组合,具有调湿、节材、透气、防火、隔声、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并且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固原传统民间建筑风格,丰富了我国民间建……[详细] |
回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源远流长,是古代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及西域地区各民族医学互相渗透的结晶,但保留了回族的医疗经验、香料药物和文化特征。《回回药方》是元明时代重要的代表性回医著作,原书36卷,现仅存4卷。近年出版的《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简史》、《回族医药奥义》、《回药本草》等著作,对回族医药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回回药方》(残卷)一书也有较好的考释本问世。这些著作都为……[详细] |
回族医药在养生保健、回医医术、香药应用和饮食疗法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不少养生习俗、诊疗技术和食疗经验一直为回族人民所传承和应用。汤瓶八诊疗法起源于中东,波斯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历经千余年的不断实践,我国回族八诊疗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主次的八种疗法,被后人称之为“汤瓶八诊”。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包括头诊、耳诊、面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八种诊疗方法。主要施诊手法包括推、压、……[详细] |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是回族医药学的精华,包括熏、敷、吹、涂、抹、点、刺、拔、挑、捏等技法。据悉,这项技术形成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陈氏回族医技十法”第一代传承人陈进孝,年轻时习武练功,同时采访民间艺人、民间医生,学习跌打损伤方药及熏、敷、吹、涂抹等内病外治等多种民间医术,迁徙宁夏吴忠巴闸子后,又学习鸿乐府回医术,初步总结出民间回医治疗方法,将内病外治的回族民间医疗技术加以总结应用……[详细] |
“春官无品不算官,手摇羽扇报平安,家家门前说一段,句句吉祥庆丰年”。春官送福是六盘山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叫社火议程,它是流行于宁夏六盘山区的一种古老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古老乡土民俗文化。春官又俗称议程官,是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角色。春官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大都为祝福、吉祥、喜庆、和谐、颂赞之类的彩词,文字也没有固定的格式,他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田间地头,结构格式近似古风绝句,合辙……[详细] |
莲花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张家塬乡(折腰沟村)汉族聚居的干旱山区,四周峰峦层叠,群岭环抱,远远望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婷婷净立,姿态优美,故名“莲花山”。莲花山峰顶1800米,北与罗山相望,南有群峰簇拥,东南陡峭险峻,东麓濒临深沟,西北蜿蜒倾斜,坡下隔一条沟便是折腰沟。水会队伍一般由200余名男性青壮年组成,身着黑色道服,头戴黑色阴阳帽,水会排列为两路长列纵队,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手持引水播和一面……[详细] |
1862年同治年间,山西省万泉县闫景镇李氏兄弟李敬信、李敬义、李敬泰开了一家杂货铺,以供本家开销。信、义、泰三兄弟去世后,李敬信之子李子荣在杂货铺基础上创办了“敬义泰”商号。当时,除经营杂货外,“敬义泰”还经营绸缎、布匹等。19世纪30年代,战乱频发,民生凋敝,“敬义泰”元气大伤。1933年,“敬义泰”改名为“大同庆”,试图以改变商号名称、缩小资金来应对时局,但收效甚微,只能惨淡经营。1949年9……[详细] |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民间乐器。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0、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