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辽源市 > 东辽县民俗文化

东辽县十大民俗文化

东辽蛋雕
  蛋雕艺术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由于在正常状态下蛋壳工艺品可以保存百年,使得近年来蛋雕在工艺品市场备受瞩目与青睐。东辽县的蛋雕艺术是由百余年前闯关东而来的山东移民引进,兼容了绘画和雕刻技艺,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技法体现的绘画效果。东辽蛋雕有较为复杂的制作流程,必须要经过选蛋、钻洞、抽液、清洗、定标线、画稿、雕刻、消毒、晾干、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原材料可根据选题的不同而选择鸡蛋、鹅蛋、鸭蛋、土鸡蛋、火鸡蛋、鹌鹑蛋、孔雀蛋、鸵鸟蛋等。作为雕刻工艺领域中最“脆弱”、另类的艺术,蛋雕作品在设计、构思和创作上与其他门类的雕技法刻截然不同,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并以素描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力丰富为基本特点,令人看后叹为观止,回味无穷。代表作……[详细]
东辽金银器制作工艺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东辽县境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先民多以游牧、狩猎为基本生活方式,游牧民族的生活总是在迁徙,所以他们把一些珍贵的东西镶嵌在首饰和生活器物上不容易丢失。祝红亮的祖父祝庆昌(其叔父祝玉堂任清代沈阳著名银楼“萃华”经理)是清末西安县(今辽源市)“利丰”制作大师,到祝红亮已是祝氏传统金银器制作的第四代传人。金银器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为金银,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为纯手工技艺,制作工序步骤大致包括初选材料、化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美货、上翠蓝等十多道工序。工艺越精致耗时越长,复杂的作品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详细]
东辽县鴜鹭湖柳编技艺
  柳编技艺源远流长,古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创造了各种柳编器具,如篮、筐、工具等。清朝末年的山东河南因连年灾害,刘文孝的曾祖父带着全家闯关东,迁移至如今的东辽县谋生。平时也会靠为周边百姓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赚些钱贴补家用,逐渐形成了独到的柳编技艺。到刘文孝已是柳编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他继承家传、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实践,使柳编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在东辽县金州周边产生较大影响。东辽鴜鹭湖柳编技艺造型多样、绚丽多姿,不仅造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柳编作品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柳编艺术以其形象作品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人们的智慧。东辽鴜鹭湖柳编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手工工艺活动,取材方便,以柳条为主要原料,经过柳编技艺师傅巧夺天工,将天然的柳条编织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生活用品和艺术……[详细]
东辽弓箭制作技艺
  弓箭是古时狩猎的工具,后发展为武器。早在几千年前东辽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多以游牧、狩猎为生,弓箭是他们游牧、狩猎的必需用具,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在清代,东辽县是史上著名的“盛京围场”,是专门供清朝皇族及八旗子弟打猎之地。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辽县有着悠久的弓箭使用和制作历史,弓箭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发达。东辽县平岗镇石嘴村二组的吕晓龙是弓箭技艺传承人。他的家族制作弓箭历史可上溯100多年前,他和其家庭成员继承并发扬了代代相传的弓箭制作技艺,并抛开家族观念,在当地聘用了一批掌握弓箭制作技艺人才开展传承、生产、销售等活动,制作有清弓、汉弓等十余个品种,可分“古、雅、猎、炫”四个系列,重在突出作者、使用者的个性,每一张弓都有独具个性的外观和名字,既保留了传统弓箭的文化特色,又赋予其鲜明……[详细]
东辽葫芦画
  在东辽县,旧时家家都有在房前屋后种葫芦的习俗。“瓢葫芦”可做盛水的器皿、“亚腰葫芦”可供观赏,东辽的葫芦画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基因中发展起来的。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认为,葫芦音近“福禄”两个字,象征着富贵。因其多籽,象征着子嗣兴旺。压腰葫芦外形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夫妻和谐美满、不弃不离。传说中葫芦还有除病之用,只需摆放在病者的床尾或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好起来,所以东辽先民们常把葫芦进行艺术加工后挂在家门口用来辟邪招宝。因此,葫芦画成为东辽河源头以及东辽河流域流行较早、较为原始的观赏品和吉祥物之一。目前,东辽葫芦画重要传承人是东辽县建安镇的赵文秀。他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技术,在亚腰葫芦、瓢葫芦上运用彩绘、火绘(现代人以电代火)、刀刻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形象生动、富含祈……[详细]
东辽玉叶编
  草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做材料加工编制而成的工艺品、实用品,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东辽玉叶编是草编工艺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完全采用玉米叶为原材料,以纯天然、环保为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其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等。东辽玉叶编的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选料、撕叶、润叶、染色、编织近二十道工序。主要作品类型有生活用品系列,如:果盘、拖鞋、枕垫,沙发坐垫等;家庭用具系列,如提篮、鸡蛋盛器,通风米篓等;女性用品系列,如:手包、拎包、凉帽等。东辽玉叶编织技艺大致衍生于清代盛京围场开禁以后,融入了满族先民和关内移民审美方式、生活需要、宗……[详细]
东辽满族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也在全国各地区流传非常广泛。东辽的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已形成200多年,以粗犷、奔放的风格闻名。东辽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风格,是满族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东辽县满族民间剪纸主要分布在安恕镇、白泉镇等地,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是关门村70多岁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白崇仁老先生。他的满族剪纸艺术已发展到第七代,计几十人,他抛开了性别之见、摒弃了只可族人相传的传统观念。半个世纪以来,由白崇仁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先后50多次在墨西哥、北京、长春等国际、国内展会中获奖。2009年,《白崇仁满族剪纸》出版;2010年,东辽满族剪纸作为上海世博会吉林馆馆标同东辽剪纸《吉林八景》在上海世……[详细]
东辽烙画
  烙画,又称“火绘”“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烙花”等,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烙画起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因连年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年间才重新在民间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后逐渐形成河南、河北、东北、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几大派系。烙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烫出的烙痕作画,现代则以电代火。烙画作品不仅具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创作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现代的烙画工匠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极大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东辽县的烙画传承人……[详细]
东辽二人转
   二人转根植于东北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已有三百多年。在东辽县,二人转最初的演出形式是“撂地摊”,一代代二人转民间艺人利用农闲时节活跃在田间地头、村街集市,这种简单古老的演出形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巨大改变。1982年,东辽二人转第十七代传承人刘思谭在东辽县渭津镇成立了“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他和他的学生们不满足于只表演祖辈口口相传的陈旧曲目,开始了自主创作,他们凭借扎实的唱功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曲目走上了专业舞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剧团培养出的土生土长新生代学员,先后50多次捧得吉林省二人转会演奖。其中,骨干学员闫学晶后来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影视演员;另一年轻演员付连英被授予“吉林省优秀二人转表演艺术家”的称号。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因此逐渐名扬全国,央视及多家省、市电视台为其录制专题节目。20……[详细]
东辽鱼骨画
  东辽鱼骨画以花鸟鱼虫、楼台亭阁、风景人物为创作主体,手法精湛,新颖独特。东辽县地处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为东部长白山与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山环绕、河流纵横,原始森林茂密。东辽蕴藏着凝重的文化底蕴,鲜明而富有个性,深厚而富有活力,东辽鱼骨画就是在如此的自然与人文浓烈交融的环境中孕育出的一项民间手工技艺,这项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东辽鱼骨画是将各种形态各异的完整鱼骨件不做任何改变,粘贴于画面上,依形入画、依意组图,整个画面中既能显示鱼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又可被组合成画面中所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其所需材料全部是鱼骨,并严格进行防腐处理等三十多道工序雕刻而成。作品主要以花鸟鱼虫、楼台亭阁、风景人物为主,手法精湛、手工精细、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品主要有:《梅》《……[详细]

全部东辽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