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18世纪始发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我州桑曲流域的拉卜楞寺。“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顾名思义,“南木特”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深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构成了有唱有说、有歌有舞,有完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已超脱了原始哑剧神舞的表现……[详细]
  藏语称作“尼维措荞”,时间是在二月初四至初八之间,属于聚众供养的法事活动。二月初五,是寺院创始人嘉木样一世圆寂之日,所以该寺僧人也称此日为“良辰会”。这一天,除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午会时全寺僧人均到大经堂接受施主的斋供布施。晚上,僧人们聚集一堂,为一世嘉木样诵经超度。入夜,各经堂、佛殿顶上,僧众都要沿着平顶房檐点燃酥油灯,以示纪念。整个拉卜楞寺建筑物上依次亮起酥油灯,恰似群星落地,光照人间,景观美丽……[详细]
  藏语称作“默朗钦波”。“默朗”是祈愿、向往的意思,是对幸福、和平、健康的渴望。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也是他们新一年年初集体心理的集中反映。它表达了僧俗众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雪域-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默朗钦波的另一层涵义,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祈愿0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立的,第一次祈愿0会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其……[详细]
  在-9月29日举行,是一次声势洁大的广场法舞禳灾法会。法舞表演共分四场进行,表演人数也多达40余人,并有20余人组成的乐队,场面宏大,剧情复杂。法舞起源于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莲花生为降伏恶鬼,所行仪轨中率先应用的一种舞蹈。经过后世宗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作为宗教仪轨,世代传承。是哑剧式的系列舞蹈,除寂尊神不戴面具外,怖畏金刚的忿怒、尊护法神的牛、鹿神、乌兽、骷髅以及各种鬼怪精灵……[详细]
  藏语称作“俄荞”,意为十月五供法会,汉语俗称然灯节。-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圆寂的日子。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并以此颂扬佛法如光明火炬,永远驱散黑暗、愚昧之功德。在西藏,燃灯节创立较早,叫“琅麦”,意思是全世界都有佛法的火焰在照耀。届时僧俗或在寺中、或在自家佛龛前点燃酥油供灯予以纪念。这个节日是全民性的,几乎所有僧俗都会参与,尽其力量供献。由于宗喀巴……[详细]
  拉卜楞寺夏天有一个僧众辩经晋级的0会,藏语称作“登贝柔扎”,意为七月辩经法会。法会时间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七月十五日结束,共17天。期间远近的教民都蜂拥而来,除了听辩经-,还要欣赏劝法法舞。七月法会是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弟子加洋却杰首创的,目的是纪念护法神和法王。辩经法会的序幕从六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两天拉开。由0台讲述闻思学院大业,并与各学院的法台(每年只允许一个学院的法台参加)进行辩论。辩论时,该……[详细]
  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滚灯曾在凉州轰动一时,并赴张掖专区参加调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之后,石碑滚灯便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灯,重组滚灯班子。据传,石碑沟一闹社火就滚灯。过去,从十三日开始闹社火,一闹四天。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石碑村便立架起灯,灯架立于石牛前。灯架长386米、宽16……[详细]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起舞,那整齐划一、沉着稳健的步伐,那一往无前、冷峻刚毅的神情,那力贯千钧、震人心魄的击鼓动作,还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把人们带进了-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突奔,如见浴……[详细]
  凉州人过春节,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结束。正月十五,民间叫元宵节,这个节日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围绕张灯、赛灯、赏灯等一系列“灯”事活动而展开,因而也称“灯节”。这是一个极富游乐性质的群体节俗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沿袭。元宵灯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详细]
  每年春节,在凉州大地上,传统的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表演精彩,引人入胜,风格鲜明,明显地保留了古典西凉乐舞的遗风。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详细]
  “狮”者势也。古时候官府衙门,寺庙厅堂,富门豪宅的门楼两侧都摆放石狮以示权贵势要,舞狮也在镇宅避邪的寓意中逐渐兴起。作为国内狮子舞先模的凉州麻狮舞在唐代最为盛行。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庆功祝捷都以舞狮助兴。那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早已将精彩的凉州麻狮舞描述得酣畅淋漓。凉州舞狮从装扮看,二人合扮为“太狮”,一人独扮属“少狮”。“狮”的制作工艺,也有独特之处--------“麻”狮子。狮身先用野……[详细]
  社火是渭源民间为庆贺春节而集体举行的一种游艺活动,是融秧歌、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和竹扎、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社火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活动主要以“地摊”形式进行,也有极少数搭台演出的。有的乡镇以传统见长,也有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的成分,可谓与时俱进。……[详细]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目前县内众多庙宇内的神像多为泥塑作品。渭源泥塑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以人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为主题,主要反映渭河源头悠久的农耕文明。我们现已开发出《党参系列》、《洋芋系列》、《碾场》、《水磨》等反映生产生活的作品,以及《卖鸡娃》、《杀猪匠》、《回……[详细]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高石崖距离县城约50公里,七座陡峭如削的山崖拔地而起。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花儿是民间歌谣,对研究甘肃省民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花儿是诗与歌的统一体,主要以兴赋比为表现手法。……[详细]
  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而死的故事见于多种经传史籍,千百年来传唱不绝。而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的夷齐古冢,就是二位圣人隐居采薇直至饿死后的墓葬地。  首阳山属西秦岭末梢的延伸山脉,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峰耸立,林木参天,1998年被命名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夷齐古冢山上有清圣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伯夷叔齐塑像,祠前有伯夷叔齐双冢。“伯夷叔齐祭祀”活动便在清圣祠举行,每年农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