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6页

  酒歌,借酒咏歌,以酒为媒,以歌为形,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楚雄州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聪明勤劳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酿酒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酒文化。“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彝族人好客喜酒,热情洋溢,彝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辰的彝族酒歌不仅表现……[详细]
  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传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故葫芦是拉祜族的吉样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葫芦节期间,澜沧等地举行隆重的物资交流会,开展葫芦文化节活……[详细]
  库扎是拉枯语音译,为度年的意思,是云南省西南山区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节期四、五天。节日第一天清早,当外寨来过节的亲人放响火枪时,人们迅速集中,敲着鋩锣、象脚鼓到寨门迎接。当主客队伍汇合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来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以示祝福。尔后人们先到村中负责宗教事务的安占家,向安占叩拜祝福,然后唱歌跳舞。上午,各家抬着装有丰盛食品的竹箩,拿着火枪和一根画有图案的标竿,纷纷来……[详细]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详细]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据说,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农历正月,人们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姑娘们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一大早就带上干粮菜肴,背上行李,到野外食宿。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行为。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道路崎岖,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通……[详细]
  “情人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傈僳族男女青年都汇集在怒江沙滩上,举行“沙滩埋情人”仪式。在沙滩地上挖一个坑,在伙伴的帮忙下她将意中人下身置入坑中掩埋,被埋者虽然大声呼喊挣扎,请求旁人帮助解脱,但无济于事,只好闭着眼睛,任她和伙伴将沙子撒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和伙伴还装出非常悲伤的样子,痛哭流涕地唱、跳丧葬歌舞。取闹嬉笑够后才将意中人从坑中扶起来,尔后与他缔结美满姻缘。“沙滩……[详细]
  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详细]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这天,待到倦鸟归林、夕阳衔山时,人们点起火把从屋里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火把左右摆动,上下舞动。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念叨:“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魔鬼……[详细]
  蝴蝶会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相传古时候,在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边住着一户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儿三人,女儿名雯姑,一家靠打柴为生。女儿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猎人霞郎结识相爱。后来榆城世袭领主榆王慕仰雯姑的美貌人材,杀死雯姑的双亲,将她抢进宫中霸为姬,雯姑抗拒不从,被关在宫中。霞郎冒死,于深夜1入宫救出雯姑,骑上稚鹿逃到蝴蝶泉边,后榆王……[详细]
  在大理剑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观便是以这里为中心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详细]
  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灵秀、“一山望四海”的灵映山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白族农家会。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几天后,数万蒙舍……[详细]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详细]
  火把节,汉文最早的典籍中称为“星回节”,是白语xil(柴)huix(火)jia的音译。现代白语中有三种称呼,一种是xinlhuixjia,另一种是fvnguavd(音近:夫汪吾,即六月疯),第三种称呼叫zulholyind(做花船)。火把节在西南民族中影响甚广。其起源是西南民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乏人研究。中国主流学界对此关注极少。本土学者缺乏足够的研究力量投入其中,再加上明朝沐英在大理的文……[详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详细]
  四弦舞:四弦舞流传于峨山、新平、双柏等县和姚安县的部分地区,彝语称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汉话称为四弦舞或丝弦舞。跳四弦舞是彝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通过跳四弦舞相识、相恋,结成伴侣。四弦舞有固定的曲调,有的曲调还有固定的唱词。跳时男的弹四弦,女的拍手而舞,手部动作少,两脚上动作变化多,有抬脚、踮脚、对脚、踢脚、别脚、患脚、搭脚、压脚、前后赶、翻半翻等十几个动作。最基本的步伐是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