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采月亮是苗族传统的体育舞蹈,主要分布在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白云村、陇岗村一带的苗族聚居区内。后山乡是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仁怀市南面,距仁怀市54公里,全乡辖四个行政村,45个村民组。据当地传说,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箐林,首领们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采月亮)在山顶立一树杆,男女青年相围起舞,该舞经历代流传下来,因为难度系数高,渐演变成一项传统的竞技舞蹈……[详细]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描述在原始时代,部落间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老,带着千万队伍和家室被迫迁徙,途经浑水河,跨过杜那义慕大江岸,到了黑羊箐,最后落脚在棱诺诺地的哪鲁、比讨坝子一带。全舞分三段:一段“鸡叫舞”,描述夜半离乡,开始迁徙;二段“行路舞”,描述途中艰辛和难……[详细]
  水族剪纸主要分布在都匀市奉合、阳河、基场、王司等水族群众聚居的乡镇。是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术。水族剪纸以真实的民族风貌,清新的民间情调,雅拙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身边的少数民族生活,表达了自身炽热的情感。作品多采用散点- 方法,打破时空限制,用作者心中的意念进行创作。创作前不作草图,心从手出,一气呵成。水族剪纸直接用剪刀制作,其线条流畅,手法娴熟,画面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图案主要有花、鸟、虫及几何……[详细]
  傩戏(庆坛),又叫端公戏,民间戏曲剧种。属傩及祭祀仪式性表演形式,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传至四川鹤鸣山、青城山,明末清初辗转传入贵州黔西岩孔、马场以及金沙长坝、沙土等地,以长坝为代表,故又称“长坝端公戏”。金沙傩戏(庆坛)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就是为亡人做道场,即亡人从死到葬的全部祭奠仪式,武坛就是唱端公戏。文坛是忧事,武坛是喜事。当地人家为了还愿(如子女升学、病人痊愈,老人高龄寿诞等)都会请端公戏来庆坛……[详细]
  布依族转场舞流传于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译为勒呜。“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舞。该舞源于明末清初,册亨县威旁乡大寨的布依族百姓与当地财主斗争的传说。斗争胜利后,寨中男男女女围成圆圈尽情唱歌、跳舞,以庆祝。后来,时逢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大寨人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春。跳转场舞前,有个“祭祀”环节,就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几位寨老与祭师一道,先在祭桌上摆放双狮头,沙面和尚、真假……[详细]
  土家族民歌分布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所有乡镇,主要在和平、沙子、谯家、淇滩、夹石、官舟、客田、洪渡、思渠、土地坳10个镇;晓景、中界、甘溪、板场、黑水、黑獭、泉坝、中寨、黄土、新景、塘坝、后坪12个乡。是土家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面对大山,用以抒 感、传递信息、调剂情趣、振奋精神的重要方式。有情歌、劳动歌、叙事歌、礼仪歌、劝诫歌、调侃歌、生活歌等等。比如《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砍柴歌》等等歌……[详细]
  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等“蒙洒”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亘”(芦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盘江流域的其他“蒙洒”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芦笙棒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整个乐舞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详细]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簧气鸣乐器,它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的历史久远,《楚辞》、《新唐书》、《黔书》等典籍都有记载。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据新光现存的家谱记载,他们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经有十九代,应有五百多年了。工匠们祖祖辈辈制作……[详细]
  贵州省凯里市是国内苗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域,除城镇街区外,到处都有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乡村苗寨都盛行织锦之风。凯里苗族织锦过去用麻、丝,现在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的,以丝织的丝锦为上品。丝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精妙绝伦。凯里苗锦纹样丰富,计有动物纹、植物纹、天象纹、器物纹、几何纹……[详细]
  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加上链状绞花、錾花、压花、编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着灵气。剑河苗族银饰根据造型不同,分为三个片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剑河苗族银饰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炼、铸造、捶打、制花、编结焊接、洗涤等一整套手工工艺流程。一套银饰,常常要几百个银花焊接而成,还不能有焊接的痕迹。可根据不……[详细]
  黄平蜡染是黄平革家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史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少数民族占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传统蜡染艺术之一。革家蜡染作品在色……[详细]
  赛龙舟是铜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传统游艺体育活动。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侗、仡佬、满等多个少数民族。铜仁因水而兴,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依锦江下洞庭、入长江。在古代,这里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贾云集”,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象征着团结精神与竞争意志的龙舟竞渡,便是铜仁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每年四五月间,天气回暖,各村各寨的村民便将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油”上桐油,画上……[详细]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花灯进入贵州后,吸收了贵州本土的语言、音乐曲调等,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贵州花灯。黔西花灯戏,是黔西北地区花灯的代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流行于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市地。20世纪初,黔西花灯加入了武功表演、音乐曲调“桐子树”、舞蹈耍双扇、衬词运用等艺术表现形式,在贵州其他几路花灯已不常见,独具黔西特色。代表剧目……[详细]
  盘县彝族山歌,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盘北地区,其中以盘县淤泥乡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盘县彝族山歌按内容可以分为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从演唱形式上来分有独唱、两人对唱、群体对唱,也有集体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的时间、场合也比较自由灵活,甚至歌词的语言,不少也是半汉半彝以至纯汉语的;歌词结构以七言四句为多见,也有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曲调婉转悠扬,被当地人……[详细]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民歌飞歌因在革东地区流传而得名,称为“革东苗族飞歌”,苗语称之为“HXakYangt”。其演唱使用苗语真嗓,声音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穿透力强、极具感染力,主要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和岑松镇、台江县施洞镇一带。由于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其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因演唱的双方隔山对歌,声音轻了听不清,只有大声喊方能让对方听清演唱内容,于是才产生了靠真嗓演唱、穿透力强、极具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