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行唐民俗文化

行唐十大民俗文化

行唐杨村秧歌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子、快板、撤板等20余种唱腔板式。行唐杨村秧歌与其它地方的秧歌调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种板式唱腔风格各异,表现力强。除个别句用假嗓外,基本都是用真嗓演唱,起腔苍劲豪放、穿透力强;平调平缓有力,高亢激昂;悲调悲怆凄凉,催人泪下;明阳调曲调清新,颇具民歌风味,多用于对唱形式;河西调优美婉转,欢快顺畅;阴调……[详细]
行唐口头镇歌谣
  行唐县口头镇坐落在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三面环山,郜河穿山擦村而过,这个古老的集镇是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也是行唐、灵寿、阜平、曲阳四县相互交往的重镇。这里山川壮丽,客商南来北往,经济、文化繁荣。工农学商兵、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口头歌谣创作和流传的源泉,并具有独特的艺术蕴涵。行唐口头镇歌谣历史悠久,早在远古部落时代的唐陶氏时期,歌谣就开始在这片大地上产生、流传,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博采广纳、兼收并蓄,形成了当今的形态。行唐口头镇歌谣,反映了北方歌谣的特点,就形式上说民谣较多,民歌也多为北方流行的小调,这同南方与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即兴歌谣、男女对歌颇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说,抗日歌谣很多,小调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劳动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情歌……[详细]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南望省会,北顾京津,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在距离县城西北方向16公里的地方,有村名许由,有山名箕山,有河名颖水,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有关许由与尧帝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上古时期,九州部落联盟首领尧帝,因年事已高,欲禅位于贤人。许由是当时的名士,于是尧帝找到他,欲把天下让位于他。许由不接受尧帝的禅让,躲在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田而食,隐居起来。传说,尧帝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遂到溪边去洗耳朵,巢父牵牛到溪边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拿这溪水洗耳,我还怕这水脏了牛的口呢!”说罢把饮牛的瓢扔下悬崖,牵牛而去。后人把许由与巢父的这段问答刻于碑上,取名“巢父问答碑”,并把许由洗耳朵的溪取名“洗耳溪”、巢父扔瓢的地方取名“弃瓢崖”。许由去世……[详细]

全部行唐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