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是绵阳平武县一支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平武夺博河流域和黄羊河流域。他们自称“贝”,史书上称为“西番”。白马-与相邻而居的境内虎牙、泗耳-,邻县的松潘-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互相不认为是同一个民族,既不通婚,也少交往。平武“郡连氐羌,境带灵山,其他四塞,山川重阻”,自古就是氐羌人居住的地区。早年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因种族与居住地不同,分别被称为“白马番”、“白草番”和“木瓜番……[详细] |
“白马-圆圆舞”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白马-聚居区的一种自娱自乐性舞蹈。圆圆舞是一种圆圈舞,众多人手拉手,围着篝火成一圆圈,边唱边跳,一边旋转,往往通宵达旦。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等藏族乡,以及阿坝州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的部分地区。白马-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马-自称“贝”,总人口约一万余人。由于其独具的民族特性与多种史籍中所载“白马氐……[详细] |
平武羌族民歌原始古朴,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有丧事歌舞、喜庆歌舞两种。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详细] |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是平武虎牙藏族自娱自乐“跳锅庄”时的一项表演内容。虎牙藏族乡是平武县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曾有与剑门相似的雄关“虎牙关”。虎牙藏族是与白马藏族生活习性相差较大,而与松潘藏族较接近的一个藏族支系。虎牙-的寨子多修在半山腰,寨子里都有一块寨坝,一到年节喜庆日子,虎牙-就要在这里扮装起来,扯起圈子跳锅庄、斗牦牛,往往一个队列拉成一两百……[详细] |
剪纸是一种平面纸质雕刻镂空的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唐时代民间即有使用金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平武的少数民族即“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今为白马-、平武羌族及平武虎牙藏族),在开始造纸之前,就以兽皮、麻布剪成类似剪纸的装饰品。平武剪纸多用于节庆、婚俗、祭祀等活动。谢成飞长期生活在藏族和羌族聚居区,深受羌族文化与白马藏族文化的影响,他通过近三十……[详细] |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平武。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羌寨的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砌墙所选用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的块石,第一层如果竖着铺,第二层就必须横着铺,这样可以让石头与石头之间形成抓力。砌墙时必须两面都整齐,中间还要用大石头填心。此外,黏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修建羌寨的房屋都是采……[详细] |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我县自古为氐羌族聚居地,早在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汉王朝在县境内建置刚氐道,以统治当地的氐羌人。唐朝时,县境内的民族仍以氐羌等少数民族为主,至今还有八个乡镇5.1万余人。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千百年来,聚居在平武的羌族人民与其它兄弟民族一道在这高山河谷间劳作不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羌绣便是其……[详细] |
“白马-跳曹盖”是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聚居的白马-的一种古老的驱邪祭祀祈福活动。白马-历来信奉原始的自然宗教,不信喇嘛教,不吃酥油,每年的正月各寨子都要“跳曹盖”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跳曹盖整个活动包括:宰羊念经、引出曹盖、镇邪、劈魔、祭祀山神等几项内容。“曹盖”与“白该”的舞蹈是整个“跳曹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跳曹盖的活动一般历时两天。这两天中,全寨子的人共同分享羊肉、烧馍,边跳……[详细] |
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最常见为独奏的形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表达的……[详细] |
《羌戈大战》的基本内容是: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锋利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详细] |
羌族民间舞麻龙马灯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表面绘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详细] |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所有的镇、乡、村、社,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旅游景点。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详细] |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起源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主要动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其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详细] |
羌族推杆,羌语称“无勒泽泽”,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项目。通常在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举行,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主要流传于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区。省政府2009年7月13日第二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羌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一千多年以前,迁徙到岷江上游一带定居的古羌人,受到外族戈基人的侵犯,为了抵御强敌,羌人特组织了一批精明强……[详细] |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羌族刺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