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民俗文化

四川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由于傩仪中人们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慑精怪的神灵形象,“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种戏剧行为,所以“傩戏”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四川傩戏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称繁多,有“庆坛”、“阳戏”、“傩愿戏”、“梓潼戏”、“师道戏”、“鬼脸壳戏”等等称谓。合江则称“赵侯坛”或“端公戏”。赵……[详细]
  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佛宝唢呐分头堂唢呐、中堂唢呐、小唢呐、叽叽小唢呐(超小唢呐)四种。头堂唢呐口径16厘米,长72厘米;中堂分大二堂、小二堂和三堂。大二堂口径12厘米、长70厘米;小二堂口径15厘米,长48厘米;三堂口径12厘米,长45厘米;小唢呐口径9厘米,长32厘米;叽叽唢呐口径约5厘米,长约10厘米。头堂、中堂和……[详细]
  水龙是在盐亭附近县、市、镇乡的广大地区存在的民间龙舞。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耍水龙,即舞水龙,又叫“赶旱魃”,旱魃是神话传说中导致旱灾的一种鬼怪,远古人民为了抗旱,祈雨,保丰收盼平安,就始创了“耍水龙”的民俗活动。据传,此种活动源于禹王治水之前,自然界出现旱象的时期,人们就认为是神话传说中的鬼怪“旱魃”在作怪,而唯有水龙能吐水而施甘露滋润万物,由此而生感,设想出“赶旱……[详细]
  梓江龙是盐亭县安家镇独具梓江流域水文化特色的一种龙舞,2011年7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梓江龙舞起源于“龙灯驱雨除水患,鞭打鳌鱼死江边”的传说。远古时候,在梓江中有一条鳌鱼精,常常兴风作浪,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某年的六月,鳌鱼精又在江中掀波作浪,乌云滚滚,狂风骤起、暴雨倾盆,洪涛霎时间便淹没了安家场镇两岸的村庄、田园。三天三夜,雨不停点,洪水滔天,乡民们扶老携幼,逃到高山坡上躲……[详细]
  李雅轩太极拳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发祥地为四川成都,国内外习练者众多,尤以川渝两地最甚,在国际武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李雅轩太极拳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李雅轩太极拳源于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抗战以前,四川尚无太极拳拳种。1938年,李雅轩入川将太极拳带进了成渝两地,川人惊识,这软绵绵的太极拳原来非同一般。李雅轩定居蜀地传播太极拳近40年,从学者……[详细]
  巴中登高节是巴中市沿袭千年历史的一个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巴中人都会和亲朋好友一起自发登上巴中城周围的望王山、南龛坡、西龛山,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登高节已成为巴中市影响最深远、市民自发参与性最强的年俗。2009年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巴中登高习俗的起源的说法有多种。传说一:伏羲生日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先民自发- 游山祭奠,祈求……[详细]
  达州“元九”登高,是绵延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一项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达州全城数十万人清晨倾巢出动,登高踏青,野炊山间,极目远眺,日暮尽兴而归。攀高望远,既是纪念先贤元稹,又是借此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往岁的不快,迎来新年万事畅达。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达州人“元九”登高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详细]
  班打狮子,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百年历史,流行于川南,尤以泸州纳溪区为盛,纳溪是“班打狮子”的故乡,而龙车镇的班打狮子最具特点,是四川狮舞中的一个优秀流派,堪称纳溪区民族瑰宝。2006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溪龙车班打狮子,又名舞狮,历史记载起源于唐朝玄宗年间,盛行于清光绪年间。“班打狮子”流行于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等地,是民间为庆新年,贺丰收等喜庆节日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清朝光绪年间……[详细]
  置身高山峡谷,坐看云卷云舒。那黑白之间的交锋,恰是藏文化的完美演绎,涤荡心灵。如今,藏棋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早已是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方式之一。两人手谈,足以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的震撼与神奇。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现在人们说的下藏棋通常是指下成方棋。成方棋是通过国王棋、孜久棋的棋艺和棋术兼并吸纳并创新和发展而成,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成为中国最具传统棋艺的棋牌……[详细]
  青城武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受青城山区地形狭窄崎岖之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青城武术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连,源自汉朝,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6月,青城武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术轻灵飘逸、小巧连环、轻步行走,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环境攻防;其亦柔亦刚、以柔克刚,轻灵飘逸、舒展大方的风格,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响。……[详细]
  滑杆抬幺妹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00多年。据民间传说,早在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华蓥山高登山、宝鼎相继建立寺庙,历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当时,未出嫁的女子(华蓥山区俗称幺妹)是不能出门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华蓥山麓一张姓大户,有一对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呵爱备至。但她们看见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宝鼎朝拜,心儿早就飞上了山,由于封建桎梏,只好在闺中惆怅,半年下来,……[详细]
  噶玛嘎孜画派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之一,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 创建,以噶玛巴0 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 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大帅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 米久多吉总……[详细]
  新繁棕编技艺主要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所辖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新繁棕编技艺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当地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妇女们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手工艺制品。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则生产工艺棕编提包。新繁棕编的原料多来自彭县、大……[详细]
  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 裙。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详细]
  保宁府(今阆中市)酿醋始于商周,兴于秦汉,在公元936年五代后唐时,因设保宁军治得名保宁醋,后经明末宫廷酿醋大师索义廷改良配方,加入中药制曲后闻名于世,成为西南麸醋酿造的标准。◆唐代丁缸醋作坊遍布市井,醋业兴旺。阆中醋坊虽多,但最负盛名的是始于公元936年的保宁醋,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宫庭醋师索义廷择居阆中,以宫廷手法融合保宁醋原有工艺,创新采用白叩、砂仁、杜仲、当归、五味、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