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密云民俗文化

密云十大民俗文化

密云烙画
  烙画古称“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长期以来,民间艺人巧妙地在木质家具、折扇、木质摆件和木质工艺品上烙出山水、动物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因而使烙画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生存先生,现为: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密云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二十年来,共创作木板烫画作品五百余幅,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水浒一百单八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及中西名画,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本次作品内容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观、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甜美画卷、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等平面烙画和葫芦烙画。用传统美术技艺为建党百年献礼,一幅幅技艺精湛的烙画作品在予以老百姓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发展和……[详细]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俗称九曲黄河阵灯会、灯场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东田各庄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人们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九曲黄河阵灯俗的显著特点是灯阵、花会、戏曲三位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村中与九曲黄河阵灯会相伴而生的花会—德缘善会远近闻名。而作为灯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余河北梆子剧团始建于光绪年间,百余年来久演不衰。入夜,阵上华灯齐放,火红一片。一阵鞭炮声过后,阵上灯竹一齐点燃,十几档花会由五面中……[详细]
蔡家洼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来传入民间。传到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的一支被完整保存了下来,直至今天,已流传100多年。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位于密云县巨各庄镇镇域西部,西北距县政府驻地4.8公里,东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是个幽静的山村。现存五音大鼓的说唱组合是齐殿章、齐殿明、贾云明、陈振泉、李茂生五位老艺人。五音大鼓的音乐曲调有: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音大鼓的书目、曲目内容丰富,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五位老……[详细]
上金山狮舞
  上金山狮舞始于清同治末年,兴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金山舞狮的狮头鼻梁上有“王”字,无毛、无崽,青黄两只,既像狮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称为“虎头太师狮”。两只狮子的盔头上各镶有二十八个蜗牛,代表二十八宿;每个狮头上有十二个铃铛表示十二生肖或十二月份组成,清脆嘹亮的铜铃响声各不相同,象征天人合一的盛世浩天气氛。狮皮不同于民间普通的舞狮,为青黄二色细棉布配白布缝合而成,面上缝合南牛毛鳞片若干,使得狮子的外型更贴近于自然。狮舞的伴奏乐器为两个特制的铜瓮筒。上金山狮舞的组织载体是“承缘善会”,狮舞表演时最前面打着“承缘善会”的 。接着是“回避肃静”四个大字组成四面方旗,警示不祥气氛让路通行。跟着是挂有青黄二色绘有狮子图案的四方旗,以示四面八方。两个特制铜瓮筒,吹起来声音惊天震地,圆形瓮筒……[详细]
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
  西邵渠村金钟总督老会已创立500多年,是一支仍保留着古老传统、演艺形式多样的花会。共有7档会,依次是:大筛、五虎棍、仙家老会、奉秧歌、奉秧福、雷音、响器,按规定需要148名演职人员。各档会都有不同的乐器、道具,不同的表演形式。主要会档有:响音大鼓共有12面大鼓、2个钹、2个铛子,81套打法,打出来气势磅礴,夜深人静时声音能传遍方圆20里。1949年,曾被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五虎棍为武打项目,有长棍、短棍,双节棍、三节棍,节奏变化快、热闹火爆,深受观众欢迎。奉秧福当地又称“什不闲”,其最大特点是触景生情、即兴表演,它的词曲内容丰富,多数有警示和教化作用。演唱形式有对嘴14个、单边一百多首,全部是独唱。仙家老会也称高跷会,共有14种队形变化,主要动作有:蹲跷、单背、劈叉等。表演时边唱……[详细]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用一块整板制作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瞎掰”的制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它的巧妙智慧与创造性也正在于此。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连。“瞎掰”制作技艺的基本特征:一是抽象与具象结合。与诸多具象的传统木制手工艺品不同,“瞎掰”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细细品味仍可感到它的形象化特征。“瞎掰”在掰开时,其形似一个人的两手,十指穿插……[详细]
密云霸王鞭
  “霸王鞭”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密云地区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知传承脉络主要有两条:一是古北口镇杨庄子村,相传该村的“霸王鞭”是由清朝驻扎在此的军营中传出的;二是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是200年前由创立于明朝的“金钟总督老会”中“什不闲”会档传承的。密云“霸王鞭”的基本动作是:以串上铜钱和彩绸的竹竿为道具,表演者人数不限,每人用手抓住竹竿中间,分别击打“上三路(手、臂、肩、背)”、“中三路(腰围前、后、左、右)”、“下三路(腿、脚、地)”或双人对打等。其独到之处为:“跑跳腰扭鞭缠身,敲甩抡打不见人,上下翻飞钱作响,兴致高涨耍随心”。因舞蹈中贯穿着“玩儿、耍、逗”的情趣与竞技成分,使其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霸王鞭”在密云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古北口镇杨庄子村“霸王鞭”有十二节固……[详细]
冶仙塔的传说
  密云历史悠久,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编创了好多传说故事,世代相传保存下来。密云自古有两条大河,即潮河和白河,尤以白河流域广大,经常发洪水,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因此,朴素的劳动人民就希望有一个能降服这经常泛滥的洪魔。于是就产生了这冶仙塔的故事传说。密云县城东北面的山上有座砖塔叫“冶仙塔”。塔尖上有盏灯,一到晚上,红光闪耀,很远就能看到。外出的游子一踏进县界便可望见其耸拔的塔身,产生“到家了”的感觉。“冶塔仙灯”是古密云八景之一。冶仙塔的传说,记述的是“仙人纪晓塘大战鲇鱼姥姥”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叫鲇鱼姥姥的鲇鱼精,经常在密云的两大主要河流——潮河、白河上兴风作浪,冲毁两岸良田。仙人纪晓塘与鲇鱼精斗智斗法,终于将鲇鱼精压在了冶仙塔下……[详细]
黍谷山的传说
  黍谷山位于密云城南7.5公里处,又名黍谷先春,是密云外八景之一。黍谷山景色优美,古迹寺庙遗址众多,还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黍谷山地区的文化形式在密云地区是比较早的,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这里的传说传承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当属战国时期齐国大阴阳家邹衍吹律大战黑风怪,吹律唤春天,教黎民识五谷的传说;其后有汉代张堪打败匈奴,开垦稻田八千顷的传说;唐代有盖苏文练飞刀刺杀唐王李世民的传说;有大诗人陈子昂临黍谷命名望怀顶的传说;辽代有肖太后建华林天柱行宫的记载;金代有建设西岩寺和风抬顶的传说;明代则留有大量的诗歌和虎溪桥火里栽莲的传说;清代则建有一善解千愁的一善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本和和尚和古银杏枯木逢春的传说;解放以后又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畅游黍谷山的传说等。历史脉络清晰,人文积淀丰厚,这……[详细]
密云蝴蝶会
  “蝴蝶会”是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因其通常随走会队伍进行表演,也被视为一个会档。流行于北京密云县卸甲山、康各庄、尖岩、古北口河西、八家庄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据传说,“蝴蝶会”起源于元朝初年,就已知材料证明在密云已流传二百多年。密云“蝴蝶会”与国内其它地区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表演形式不同,它采取成人与儿童叠加上肩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表演的空间,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其基本形式是:选择强壮的青壮年作腿子演员,选学龄前儿童3名、4名、5名、7名或12名5—9岁的小男孩儿扮成蝴蝶形象,由腿子演员肩托蝴蝶演员作模仿蝴蝶飞舞及儿童戏蝶的各种动作。“蝴蝶会”的表演展示内容包括造型、服饰、道具、动作四个部分:造型为装扮成蝴蝶的儿童演员站在腿子演员肩上表演;服饰分雌性蝴蝶、雄性蝴蝶、腿子和替肩……[详细]

全部密云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