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昌平区民俗文化

昌平区民俗文化介绍

  漆园村龙鼓,前身叫锅子鼓,产生于当地村民企求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是村民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和护驾的队伍,后来又在求雨、祭祀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清乾隆八年润四月,京畿大旱,皇上派礼部尚书祈雨未果,忽闻漆园村赴黑龙潭祈雨时,天降甘露。龙颜大悦,颁御旨赏宫中所用龙幡一幅,龙鼓八面,鸳鸯钹48副,自此,锅子鼓改名为龙鼓。据此推断,漆园村龙鼓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漆园村龙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详细]
  涧头村高跷始于清末,至今共传承四代。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具有体系完备的唱腔、唱词,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表演风格豪放而诙谐,技艺精湛,可观性强。涧头村高跷的角色有十二种,各有表演套路和工整唱词,并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注重唱功;武跷则强调动作技巧。涧头村高跷在解放前曾被誉为京北第一跷。作为满族及京北高跷的杰出代表,它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详细]
  楼自庄祖传张氏正骨医术源于1897年。其特色是利用小夹板固定、纸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过程中加以小压垫,比较合理地解决了固定与活动这对矛盾。这种方法,可以动静结合,使固定不妨碍肢体一定限度的活动,又有利于固定。依伤者创面骨骼形状、肿胀情况剪成的小压垫,例如髌骨骨折剪成抱膝型、外踝骨折剪成葫芦马蹄形等等,使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好,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被誉为起死回生、正骨真传……[详细]
  阳坊地区自元代伊始便是西北交通京畿的重要通路,及至明、清,由回族集聚地域暨贯市所形成的阳坊羊市集,更成为京西一大地理文化特征。北京阳坊传统涮羊肉制作技艺(胜利涮羊肉)技艺创始人李锡厚为清中期光裕镖局著名镖师,经庚子扈驾后辞官回乡创建光裕客栈,以锡盟羊肉等特色菜肴待客,蜚声京城。经历代(今第四代李胜利、第五代李晶蕾)对传统涮羊肉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羊肉选材、屠宰制腔、卸肉包卷、手切月牙儿、古法蘸料……[详细]
  解连环是古老的中国智力游戏。能培养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它种类丰富、趣味性强,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蕴含着数学原理,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连环一词远在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就已出现,《庄子》0 现过连环可解也的语句,《战国策》中也记载了关于解连环的故事。到了宋代,解连环游戏已经很流行,周邦彦在《解连环·春景》的诗词中有信妙手,能解连环他不仅以解连环为标题,而且一个妙字说明了解连环的难度和乐……[详细]
  鲁班暗榫造型(以下简称暗榫造型)是采用竹木材质,经过动物造型设计,运用我国传统榫卯结构中的鲁班暗榫工艺,吸收雕刻技术精心制作而成的。作品由大小不同的异型板块组成,可装,可拆。榫卯结构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几千年间衍生出了千百种,各有妙用,代代相传。榫卯结构也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的语言,始终是中式家具的核心和灵魂。运用我国传统榫卯结构中的鲁班暗榫工艺来造型动物,吸收益智玩具与雕刻技艺进行……[详细]
  中国金石印章篆刻,始于秦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秦汉和明清两大艺术高峰,使之发展日趋成熟。于同新,作为昌平区官印御玺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篆刻以历史原物为基础,技法上则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每一件作品都能体现出他数十年的书法造诣和雕刻技术高妙之处。他创作的每方印章都与原物拓本反复比较,几易其稿,最终动刀,且每刀都不能失误,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目前,由于御玺官印印章体积较大,且……[详细]
  明古斋雕漆师从德成雕漆局,而后自主创立,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制作风格,且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方法进行传承着,有着严格的产品制作流程和检验机制。雕漆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迄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904年,肖乐安,肖兴达及其师兄弟宋兴贵,在北京交道口北剪子巷一个小花园成立了一个雕漆作坊,取名继古斋。同年,宋兴贵脱离继古斋另开办作坊,名德成雕漆局,亲自收徒授艺,以增字为名,……[详细]
  献陵村处在天寿山西峰脚下,因祖上为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守护陵墓--献陵,故得名。祖先就有多人身怀武术绝技,清末,由本村村民杜常山,大号杜云风,创立了少林会。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三庙会都会进行表演。解放前,少林会又引进了东庄教的五虎棍,五虎棍与少林会融合形成了五虎棍少林棍,又称献陵五虎棍。献陵五虎棍表演的场面叫《五虎出洞》,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手下大将郑子明,途经董家桥,遇董家五虎拦桥打劫,赵……[详细]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制作技艺,北京的花丝镶嵌最早出现在商晚期,距今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元明清以来,因宫廷设立了工部、少府监、造办处,将全国的能工巧匠召集于北京,至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融合了各民族、各流派之长,成为了中国皇家工艺、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花丝镶嵌行业采取了抢救,恢复生产,授予毕尚斌、翟德寿、张广和三人为老艺人称号,并鼓励他们带徒。王树文、……[详细]
  北京宫廷补绣,俗称丝凌堆绣。是我国古老的刺绣艺术与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是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艺,通常采用浮雕、编织、刺绣、堆贴、抽丝等多种手艺结合的装饰艺术。北京宫廷补绣源于辽金奠基于元而盛于明清,从辽金以后逐步由民间走向宫廷。北京雍和宫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绿度母补绣像》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太后率宫女制作供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北京宫廷补绣凝聚了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传……[详细]
  李氏正骨及康复技法代表性传承人李维德主要从正骨和康复两部分进行治疗康复技法传承。正骨技法主要继承了正骨名家【赫寿岩】与【董景山】两代先师传授的中医传统正骨手法,三皇炮捶正骨劲法及意拳的整体定向定位发力,以及中医泰斗吕炳奎老师的手法特点等。康复技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借鉴了东汉末年华佗五禽戏,又继承了三皇炮捶拳的猿、熊、虎、甲、龙五行技法、山西戴氏形意拳提要拖带动功练气法、意拳养生- 以及脊柱康复- ……[详细]
  长峪城山梆子戏始于明未清初,传承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来自山西,陕西及河北地区的移民很多,同时也带来了当地小调,之后综合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长峪城山梆子戏特有的高亢激昂唱腔。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传统地域特色,成为长峪城山梆子戏最为显著的特征魅力。如今长峪城山梆子剧团历经十几位团长,演员师承关系也有十几代,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艺人的执着和坚持,才有了长峪城山梆子戏经久不衰……[详细]
  阳坊村五虎棍为民间花会表演的一种武打戏。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与郑子明,柴荣路过董家寨过桥时遇董家五虎拦路索要过桥钱而发生打斗,最终赵匡胤等三人打败了董家五虎,教训了五个村匪恶霸的故事。清末之前,五虎棍就已经在阳坊村演艺流传,1900年左右,隐居阳坊药王庙的武术大师,人称盐店九爷,又传是当年义和团武打教头的刘云普,从武术的角度对阳坊村五虎棍加以指点,去粗取精,增大了武打成份,同时加快了打斗节奏,……[详细]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后来,北京以王麻子为招牌的刀剪业作坊不断发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