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是濑溪河流域流传至今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宋代道教的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流行。宋真宗年间,濑溪河流域漕运初兴,沿岸有多处寺庙兴建,佛事活动得以在民间广为传播。于是,放河灯便成了路孔镇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明清时期,濑溪河河运昌盛,船家和商贾期望河运平安顺利,沿河居民希望风调雨顺,遂于……[详细] |
武陵板凳龙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板凳龙,是一种主要用板凳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板凳龙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详细] |
车灯又称“车末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民间小调的因素而发展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成、渝两地和西南汉族地区流布甚广。车灯以四川方言演唱,载歌载舞,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泼欢快,易学易唱,流传十分广泛。表演时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和推车“车夫”或推船“艄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唱词多系即兴编排而成,唱腔属于板腔体,……[详细] |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详细] |
“蹬技”,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来自演员高超的腿脚功夫。今年6月,重庆杂技艺术团“蹬技”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蹬技,顾名思义,就是用双脚来舞弄各种道具的杂技表演。这项技艺源远流长,在汉代的百戏杂技节目中就已有雏形;民国时期,开始在巴渝地区流行。因道具轻重不同,蹬技分“轻蹬技”和“重蹬技”。“重”如缸、坛、八仙桌、人等,“轻”则是纸伞、扇子、鼓、板、积……[详细] |
梁平竹帘编织技艺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一带,相传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个主要类别。素心竹帘编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帘则在素心竹帘的绘画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调制而成。由其用途着眼,梁平竹帘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中堂、推心、横推、斗方、屏风、对联、奖状、信插、绣帘、门帘、灯罩等多个品种,近年来又有工匠利……[详细] |
奉节木雕,属于奉节县的传统美术,在明、清时期比较盛行,主材为阴沉木,则是树木埋藏地下六千年以上的一种碳化木材。它依托数千年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工艺与现代之美相结合,用传统工艺精心打造三峡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奉节木雕主要包括八个环节:选材、手工解料、烘干、下料、精加工、组装、打磨、上生漆。工艺手法主要有阴雕、阳雕、圆雕及透雕。利用阴沉木制作的古典式样家具和工艺品自然朴实,木质坚硬,色泽……[详细] |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详细] |
荣昌陶器系重庆市荣昌县安富街道一带民众以鸦屿山陶泥烧制的器皿用具。荣昌制陶业于宋代兴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荣昌陶器的胎体主要原料是本地独特的侏罗纪沉积黏土页岩,分红色和白色两种。烧制后胎体呈赭红色或象牙白,胎体轻薄而质地坚硬,可以与瓷器媲美,以“泥精货”(不上釉)和“釉子货”为代表,生产的陶器包括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个大类品种。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详细] |
夏布生产可溯源到东晋后期,唐代夏布被列为贡品,以江西万载和四川荣昌生产的夏布为主要代表。万载夏布是江西传统手工布的典型,它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新织麻纱呈圆形,又称“圆纱夏布”。它与外地的扁纱夏布相比,质地更好,麻更精细、更耐用。这种夏布品质精细,边缩平整,织造均匀,色泽清秀,透气性强,凉爽清汗,不起皱,不变形,易洗涤,越洗越白,是一种纯手工、纯环保的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详细] |
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系流传于重庆主城以及部分区县的传统建筑技艺。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多数修建于南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吊脚楼因地制宜而建,以房屋撑柱悬空不落地为主要特征。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木柱木墙木……[详细] |
刘氏刺熨疗法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刘氏先祖从湖广迁来重庆之时始,迄今约三百五十年,传承了十五代。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刺血术包括放痧法、刮痧法、揪痧法、挑疳法、药针法、火针法、放血法、双针一罐法等。火熨术包括滚蛋法、烧灯火、扑灰碗、趟热敷、滚药包、黄蜡灸、火酒法、艾灸法等。刘氏刺熨疗法有理论依据,专科疗效,临床针对性以及操作隐秘性和药材地源性等显著特征,是中国民间医术……[详细] |
桐君阁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百年来,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草木皆春”的职业道德观,以“君子自重,蹈矩循规;业精于勤,象仪畏威”的店规古训规范员工言行。其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遵古炮炙、循方制药、追求疗效,药真价实,诚信经营。从最初的“前门开店、后门制药”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已能生产12种剂型、250个品种的包括内服、外用,门类齐全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详细] |
燕青门正骨派创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至今已逾三百年。燕青门正骨派以燕青门武医立本,传承至今已传至第十代。燕青门正骨派疗法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历代的掌门弟子中传承。燕青门正骨派历经三百年的发展,脉络清晰,人才辈出.燕青门正骨派在武医结合的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即强调手法,又重视用药。在燕青拳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燕青门正骨九法”和“软伤……[详细] |
宝顶架香庙会流传于大足区,始于南宋,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而来,是一项佛事活动和民俗活动相交融的文化活动,距今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宝顶架香庙会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别具一格的庙会,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高度结合而绽放的一朵奇葩,2014年11月11日,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足宝顶架香庙会与浙江普陀香会一样,也是顶礼观音菩萨、焚香祈福的一项活动,每年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