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民俗文化

重庆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刘氏刺熨疗法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刘氏先祖从湖广迁来重庆之时始,迄今约三百五十年,传承了十五代。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刺血术包括放痧法、刮痧法、揪痧法、挑疳法、药针法、火针法、放血法、双针一罐法等。火熨术包括滚蛋法、烧灯火、扑灰碗、趟热敷、滚药包、黄蜡灸、火酒法、艾灸法等。刘氏刺熨疗法有理论依据,专科疗效,临床针对性以及操作隐秘性和药材地源性等显著特征,是中国民间医术……[详细]
  桐君阁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百年来,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草木皆春”的职业道德观,以“君子自重,蹈矩循规;业精于勤,象仪畏威”的店规古训规范员工言行。其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遵古炮炙、循方制药、追求疗效,药真价实,诚信经营。从最初的“前门开店、后门制药”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已能生产12种剂型、250个品种的包括内服、外用,门类齐全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详细]
  燕青门正骨派创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至今已逾三百年。燕青门正骨派以燕青门武医立本,传承至今已传至第十代。燕青门正骨派疗法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历代的掌门弟子中传承。燕青门正骨派历经三百年的发展,脉络清晰,人才辈出.燕青门正骨派在武医结合的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即强调手法,又重视用药。在燕青拳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燕青门正骨九法”和“软伤……[详细]
  宝顶架香庙会流传于大足区,始于南宋,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而来,是一项佛事活动和民俗活动相交融的文化活动,距今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宝顶架香庙会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别具一格的庙会,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高度结合而绽放的一朵奇葩,2014年11月11日,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足宝顶架香庙会与浙江普陀香会一样,也是顶礼观音菩萨、焚香祈福的一项活动,每年数……[详细]
  丰都庙会是流行于重庆市丰都县一带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旧时,每至宇主神的诞辰,都会举行庙会,成为当地人日常经济交往重要形式。曾经丰都鬼城寺庙林立,届会众多,全年达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办玉皇大帝圣诞庙会,二月初二天子殿为阎罗王天子圣诞并天子娘娘肉身成圣期举行天子会,四月初八大雄殿为释迦牟尼圣诞办佛主会,九月初八丰都大帝对圣诞举办土地会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鬼城庙会曾一度中断。丰都庙会伴随“鬼……[详细]
  秀山苗族羊马节,又叫“苗家五月年”,因主要节庆日在农历中的地支属午(马)和属末(羊)而得名,其主要流传于秀山县石堤镇、里仁镇、龙池镇等地,其中以石堤保安村最具代表性。羊马节传承,已经历十八代之多。因均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对传承谱系并无记载。石堤镇保安村是苗民“羊马节”的主要传承地,当地苗族风情醇厚,民俗文化异彩纷呈。羊马节的形成,源自当地苗族先民的战争和迁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详细]
  荣昌县“中国荣昌猪年猪节”作为唯一一个以猪为主体的节会,被收录进2011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节气大全》,与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中国·张北坝上草原文化旅游节等国内著名的节会齐名。历届荣昌猪年猪文化节简介一是特色荣昌猪。荣昌猪主产于荣昌,其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适应性强、杂0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是世界八大、中国三大地方……[详细]
  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各族人民都吃月饼、赏月之时,而黔江区的26万土家族人,除了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拜月、赏月、供瓜果、吃月饼外,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习俗———“摸秋”。为此,黔江区以土家族人摸秋习俗为由头,每年举办土家摸秋节活动。2015年,摸秋节举办了“摸秋”寻宝、千盏荷花灯齐放阿蓬江、千人团圆宴、对歌赏月、糍粑创意比赛、民俗风情表演、恐龙嘉年华、特产展会10项丰富多彩的子活动。……[详细]
  一、地理概况重庆市巫溪县地处渝东边陲,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处。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全县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298个行政村,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穿越县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巫溪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巫文化。二、历史渊源巫溪是中国巫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巫溪属长江三峡水系,亚洲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就发现在距此几十公里的巫山庙宇镇龙骨坡,距今约200多万年历史。巫溪县宁厂镇的……[详细]
  饮食习俗。①涪陵人款待贵宾的正餐。贵客临门后,主妇取当地最好的水,泡豆子推豆花,加上腊肉及其他菜品,是涪陵农家待客的最高规格。②涪陵市民的膳食爱好。以豆花为主菜(有时仅有豆花)佐餐,包括很多人的早餐都用豆花饭。……[详细]
  农事旧俗。农人在收割稻谷之前为感谢“土地菩萨”保佑获得丰收,以及代为求天老爷赐予“好收天”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仪式通常在开始割谷的第一天凌晨四五点钟举行。届时,农人们带上香烛钱纸和镰刀等,来到土地庙前,焚香化纸,跪拜祈祷,祈求土地保佑。仪式结束后即到田间,先由长者割下第一个草把,宣告收割正式开始。……[详细]
  涪地旧俗:妇女坐月子的饮食有以下特征:食品大荤大补,以母鸡、猪蹄为主,有时辅以适当的补药;口味清淡,一般只放很少的盐,有的炖汤干脆就只放糖,绝不放花椒;烹调以炖、蒸、煮为主,一般不吃炒菜。认为大荤大补以利补虚,并产生较多的奶汁;口味吃得过咸会影响出奶;吃了花椒会使母子患皮肤挠痒病,终生难愈;多吃汤利于多产生奶水。此外,猪油醪糟、油醪糟荷包蛋,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属产妇饮食佳品,系涪陵传统特色月母食……[详细]
  涪陵玩菜龙在民国年间已比较盛行。相传,起源于菜农庆祝榨菜丰收。菜龙的扎制,一般长7或9节,龙头用纸糊,龙眼用大红橘,龙身以菜头、青菜、莲花白、胡萝卜等扎制,逗龙的龙宝则以特大的柚子制成。玩龙人着黄衣、绿裤,腰束花带,头戴用菜头叶制作的帽子,脚穿草鞋。执宝的为男扮女装的小丑,身着花衣花裤,脚穿绣花鞋,脑后拖着胡萝卜扎成的辫子,耳戴用辣椒制成耳环。玩龙灯时,由两面大锣和蟒号开道于前,继以执事队、菜龙,……[详细]
  “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一人领喊……[详细]
  贱名,涪陵民间取名旧俗。父母或其他长辈怕婴幼儿“不好引”(意即抚育不顺利),每每要给小儿起个贱名,如猪儿、狗儿、吂二等,期以消灾避邪,并像那些“0”的东西一样,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