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民俗文化

重庆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乌江奔腾于大娄、武陵山脉之间,气势磅礴,峡滩接踵。两岸奇山对峙,江中礁石嶙峋,波涛汹涌,素有“天险”之称。乌江江险浪高,上水时,通常是10余条船成群出发,每遇大滩,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船工们巨大的号子声扎实铿锵,高亢激昂,能压过咆哮的江水声,远传数十里外。乌江船工号子即源于乌江上的纤夫,作为劳动号子的一种,乌江号子的唱词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大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一部分是调节精神,娱乐和……[详细]
  碗碗羊肉是起源于重庆武隆羊角镇的传统名小吃。武隆碗碗羊肉传统制作技艺选用武隆白马山、仙女山高寒山区天然牧场的优质本地山羊肉,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能御寒、补虚、防病,属肉中珍品。最初流传于武隆区羊角镇,因商家将羊肉装成一碗一碗的售卖给收入较低的纤夫和船工而得名。武隆碗碗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已成为当地著名特色小吃,广泛流传于重庆、涪陵、彭水、石柱、黔江等地,2019年列入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详细]
  藤编是指以藤类植物茎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主要分布在武隆区凤山街道(原巷口镇)黄柏渡村和羊角的碑垭、石床等地。武隆区凤山街道(原巷口镇)黄柏渡溪流两岸的老林里,盛产青藤,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篾,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主要以藤枝……[详细]
  相传清康熙年间,土坎有一个纤夫,认识了一个从湖南来的商人。商人听闻乌江两岸遍坡种的是红苕,而吃法仅是煮食时就告诉他红苕还可以磨成细浆,沉淀并制成苕粉来吃。纤夫回家后就开始学着加工制作苕粉,发现粉丝光洁柔软,煲汤、干炒食用方式多样,改变了红苕不便存放,食用又比较单一的情况。每年红苕成熟采挖之后,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红苕粉,如今,武隆苕粉已成为独具武隆特色的非遗食品,走俏重庆市内乃至全国各地。……[详细]
  浩口仡佬族蜡染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蜡染是苗族、仡佬族民间艺术精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鉴赏价值。2019年列入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详细]
  武隆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包含武隆洞藏酒传统酿造技艺和赵家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武隆洞藏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武隆区长坝镇东山洞湾黄姓族人传承下来的黄家上百年的酿造、洞藏高粱酒的古老工艺。湖广填四川时,黄氏从江西迁至长坝,至第七代传人黄应智时,掌握了酿酒技术,并烤酒营生。建国前期,为了躲避土匪侵扰,黄家除备足日常买卖所需外,把余剩的烧酒都藏到了临近的洞湾岩阡,最后发现进洞藏过的酒,味道醇香厚重,更受人欢迎。从此……[详细]
  老鹰茶,又称大树茶及老荫茶等,原产于大娄山,是大娄山地区特有的茶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唐朝还曾为贡茶。据历史文献记载,熙宁和元丰年间:“蜀茶博马皆用粗茶;到了宋朝,随着推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政策的实施,粗茶(老鹰茶)和细茶(绿茶树种类)都作为博马易的商品。”嘉庆己未纂辑《清溪县志》载:“宋元以后茶马交通,故市繁。”民国版《汉源县志》载:“县中惟黄泥保产之,顺河八谷山(今石棉县美罗乡、……[详细]
  在重庆武隆区羊角镇石床村,传承上百年的《黄氏家训》教育了黄家一代又一代子孙,《黄氏家训》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世、慈孝婚恋等多个方面,激励后人敬老爱幼、勤劳善良、热爱祖国。黄家五代120余人同堂,在高祖母杨兴明的带领下,以黄氏百年家训为立家之本,是十里八乡引以为傲的百年世家,被誉为重庆“第一大家庭”。杨兴明被评为201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17年5月,杨兴明家庭继荣膺“全国最……[详细]
  “打篾鸡蛋”,又称“打篾球”“打竹球”“打竹秀球”,是仡佬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民族集体体育竞技游戏。常在山间和田野举行,融体育和娱乐为一体,集庆礼与竞技于一身。打“篾鸡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仡佬族先民练兵活动的传承和演变。“篾鸡蛋”,是用柔韧的楠竹或金竹细篾编制而成的,形如鸡蛋,小的如拳头,大的如足球。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篾鸡蛋”内塞稻草或碎布旧棉,空心“篾鸡蛋”内装铜钱或石粒,一般重量不超过25……[详细]
  青吉村地处海拔400—800米的山区,棕榈树资源非常丰富,利用棕叶、竹篾、稻草编织成为山区农民传统的业余爱好。作为民间艺术瑰宝之一的青吉棕编,作品从简单的螳螂、小鸟、蝴蝶,到较为复杂的金鱼、壁虎、乌龟,再到更复杂的牛、虎、仙鹤、龙等,设计精妙、编织精致,并能创编出生活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奥妙无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棕编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详细]
  和顺寺院坪香会是和顺地区一项重要的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寺院坪位于武隆区弹子山上,于和顺镇辖区内,海拔最高点1660余米,登山顶瞭望四周,仿若一览众山小,由此人们又称它为“四眼平”。寺院坪香会至少可追溯到300年前。和顺镇上的百岁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就听祖辈们讲,大家都是打着火把上山参加香会。长期以来,寺院坪香会在渝黔湘鄂一带声名远播,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2019年列入第六……[详细]
  酉阳古歌是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驱邪还愿等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流传于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酉阳古歌”经国务……[详细]
  20世纪60年代以前,湘西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是酉水河。从保靖到常德,往返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漫长的行船日子里,船工们为齐心合力战胜自然的艰难,也为排除胸中的苦闷,创作了与水上劳作相关的歌谣,具有地域性和音乐质感、夹杂着吼喊的酉水船工号子由此产生。……[详细]
  草把龙起源于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凡遇天干大旱,当地村民便会聚众设坊祈雨,舞起用稻草编扎而成的草龙,并为草龙洒水润身,祈求卧龙飞天降雨,滋润万物,保佑当地粮食丰收。如今,已由一种祈神驱瘟、防火、降雨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健身娱乐活动。相传一千年多年前,梁平境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奈连续几年夏季干旱无雨,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祈求天降大雨,百姓纷纷用稻草扎……[详细]
  缠丝拳,是活跃在荣昌一脉地方武术流派。缠丝拳以其独特为技击美、节奏美、劲力美、形神美、动作美等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范畴,反映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更以“仁”与“和谐”的武德思想形象而执着地丰富着中华传统美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