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 > 定州民俗文化

定州十大民俗文化

子位吹歌
  吹歌是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从古代鼓吹乐和清代铙歌乐发展而来,是打和吹的结合。保定定州子位村的吹歌以吹奏传统民歌、现代歌曲为内容,具有红火热烈,轻快活泼的演奏风格,是冀中器乐的代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子位吹歌以管子(小管)、小唢呐演奏为主,风格热烈火爆,情绪亢奋,速度较快,极富感染力。其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坐摊,即撂场演奏。演奏时围桌或横排而坐,多为两笙、两管、两唢呐,加以锣、镲、鼓;二是行进,即踩街演奏。其队形为云锣在前,笛、笙、唢呐、鼓、镲、铛、钹依次在后。子位吹歌演奏曲目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等。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朝天子》、《茉莉花》等。该村乐会多次参加全国、省、区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成为全国有名的“吹歌之乡”。……[详细]
定州秧歌戏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定州秧歌的唱腔独……[详细]
金牛眼药
  金牛眼药是一种对各种眼疾有独特疗效的中成药,“中华老字号”产品,产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定州文化灿烂,源远流长,自古有人行医卖药,著书立说,不乏名医。金牛眼药组方就来自于明末张齐珠的祖传秘方(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有记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后被列入9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金牛眼药创始人张齐珠出生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其在定州城内十字街北路东开设的“张齐珠金牛眼药铺”,为定州最早创办的眼药铺。药铺柜台摆放栩栩如生的木雕“金牛”做店标,定州人都称其为“金牛眼药”。金牛眼药因疗效甚佳,曾获清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金牛张铺”匾额,而轰动全国。金牛眼药属纯中药制剂,主要采用珍珠、麝香、熊胆、冰片、朱砂等九味名贵地道药材,成药为淡棕色细粉末,气香、味凉。……[详细]
定瓷烧制技艺
  定窑创烧于宋代,盛于北宋、金,终于元,盛产白瓷,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中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装饰见长的窑系,最早使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是陶瓷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定窑所产瓷器为定瓷,胎质坚密、胎薄细腻、釉色透明、彩色莹润,在宋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被称为被称为“天下第一瓷”。定窑之所以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定瓷以白定为主,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瓷色调的暖白色,釉面的细薄润滑,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瓷多以盘、碗、瓶、樽、炉、枕等居多,造型优美、装饰典雅,多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技法。定瓷图案布局合理,清新……[详细]
中山松醪酿造技艺
  中山松醪酒的发源地位于定州市北部约十五公里处的庞村镇西南宋村。唐河北岸的西南宋村,有一个被当地人誉为神奇之泉的黑龙泉(俗称老龙窝)。该井泉水水质上乘,在古代,这里的人们就知道利用此泉养生和酿酒。厂区周边遍布泉井,环境怡人,自古就是生产皇家御酒的风水宝地。醪亦称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其产热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醪糟里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松醪”酒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药学珠联璧合的产物。从传统文化上讲松醪含有“长寿”“康健”“美好”的文化内涵,从传统医药学上讲松叶、松膏具有驱风散寒、滋阴驻颜、消肿利水之作用。中山松醪酒由北宋著名文学……[详细]
定州架鼓
  2007年11月定州架鼓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据老人的传说,我推算子位一村的架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很早我们村就盛行少林武术会。每年正月初一下午至正月十五等节庆日,都上街或串村表演,架鼓随之。队员在鼓乐声中表演武术套路一直至今。架鼓队成为一种花会项目保留下来,表演由原来的一人敲改为3人或4人敲,由原来的小鼓变为1.7米左右的大鼓。定州架鼓主要由:铙、钗、小钗、铛铛等乐器组成,形成一支完整的打击乐队。服装有民族队服和民间娱乐队服。主要参加节庆迎宾、店铺开张、商业促销、民间理事(红白理事)等活动。定州架鼓经常参加市、乡、镇、文化站及周边乡村的宣传活动,传承人刘书英十一、二岁时跟父亲刘艮科,叔父刘木刚学习武术。并且学尽了民间大鼓传统的打法与技巧,授学员100余人,其中妇……[详细]
定州邢邑花会
  邢邑镇位于定州城南35公里,是一个文化大镇,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全镇辖13个行政村,其中邢邑村有1万多人,邢邑花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炮打五只船”节目最具地域性、艺术性、民间性,深受群众喜爱。地域性,邢邑地处北有大沙河,南有跑马河,面临河套故地,解放前经常被水淹,几千年的千变万化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了有地域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炮打五只船尽显风土人情的本色,旱船是我国最大的流派之一,船长500厘米,宽260厘米,小船长260厘米,宽60厘米。艺术性,炮打五只船由开4只小船组成一只大船,中间放着1只毛驴,大船上有旗杆,凉棚,斗篷,船围画的是巨龙翻腾奔跃,祥云宝珠绚丽多彩,船上放着假腿假脚形象逼真,四勇士开船动作灵活,花会表演生动,常以三国等民间故事为主。表演性,大船表演前狮子开场护场,口哨……[详细]
定州西四旺村龙灯戏
  西四旺村“龙灯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龙灯戏”自清朝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在定州市西四旺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送给清朝天子进贡献宝的大礼。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专给宫廷皇贵们欣赏享受。当时轰动皇朝,故此被盛誉“天下第一台”。西四旺村木工杨德庚(御木工木状元,是现杨金明五世祖爷)在宫廷做工期间,得其密传,将其落户到西四旺村,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历年逢年过节,一直为农民百姓欢乐喜庆。过去“龙灯戏”的演出,要用芦苇蓆搭建舞台大棚,需要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表演,在大小鼓乐、解说配音、灯光、干草烟雾烟花及鞭炮等的配合下,以达到演出的效果。“龙灯戏”的制作,采用竹蔑、高粱杆、纸、布、绳、浆糊等材料,经过绘画、剪、扎、糊等手工,做成龙形、各种动物及人物等龙灯道具。“龙……[详细]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
  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质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由于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着“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盛誉。在历史上,定州缂丝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定州缂丝,是传统的经纬交织的装饰性丝织品,因织物的花纹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又被称为“刻丝”。它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具有犹如雕琢缕刻般的双面立体感的效果。缂丝的编制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花纹丝织物。缂丝都以真丝为原材料,一般有16道工艺流程: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详细]
定州新宗熏肉制作技艺
  定州新宗熏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定州简史记载:北宋元佑八年,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定州府衙和衙厨王某一起研制了以松柏枝熏烤、多种中草药为辅料的定州熏肉,并写下了熏肉秘法。衙厨王某将熏肉秘法抄录传至于后人。定州新宗熏肉兴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兴旺,曾作为州县贡品进献。1802年,新宗熏肉的第6代传人王德庆,在寨西店老家建立了熏肉老店。改革开放后,为了保护这项技艺和提高该产品的知名度,熏肉制作技艺第10代传人王宗刚注册了“新宗”牌商标,研发了系列产品:真空包装熏肉、熏肉、熏焖子、熏手掰肠等。从此以后,人们又把寨西店熏肉叫作新宗熏肉。新宗熏肉集渍、炖、煮、熏等制作工艺为一体,外表呈鲜亮的金黄色,脆软香酥,肥而不腻,起香怡人,余香悠长,具有浓郁的传统风味。熏肉具体制作步骤为:1、精选上好猪肉,以后臀……[详细]

全部定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