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跳盘王是盘瑶族支系教奉祖先和崇拜英雄的一种宗教仪式,源远流长。瑶族敬奉盘王,并当做祖先祭祀,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如下几种形式:一、图腾崇拜。瑶族先民把龙犬当着保护神,加以祭祀,晋代《搜神记》已提到瑶族先民“用糅杂血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餐,必扣槽蹭地而食,以为尽礼”。这种仪式比较简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二、还盘王愿。传说盘王夫妇原住南……[详细]
  洪门祭典,俗称“做洪门”,是茶山瑶一种重大民间宗教仪式。这一活动旨在消除野兽之害,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做洪门通常要许多年才举行一次,由血缘较近的同族联合举行。祭典仪式十分隆重,要作三天三夜。首先要设神坛。神坛设在家里(即宗族主之家),祭祀由师公主持。装神坛时,要挂许多神像,请他们降坛领筵。这些神是:大圣、北府、当山、虎相、梁王、吴王、雷王、甘灵圣、社王、陈宏谋、五郎、六郎、三元、三师、三界(冯……[详细]
  疍民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居族群。疍民的源流及其与陆居族群的关系,历来是东南民族史、区域社会文化史与族群研究的重要内容。疍民,亦称疍蛮、疍人、疍户、疍家;疍,亦作蜑、蜒、蛋之名,是历史上对各地水上居民的俗称。如在广东地区,疍家还有“白水郎”等别称。这些世代在海里、江上栖息的渔民,主要聚居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江、沿海一带。这个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居民群落,因所居住的渔船外形像蛋……[详细]
  公馆木鱼是合浦、北海客家地区人民的传统说唱艺术,内容多是警世劝善, 演唱时边敲边唱,随物赞祝。是客家民间文艺一朵瑰丽的奇葩。公馆木鱼,这个名称流行于北海合浦说客家话的地区,而在其它说客家话的地方如广东廉江、茂名等地,又称“涯木鱼(涯,指客家)”。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近年来,公馆木鱼又给加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更加受到广大客家地区人民的喜爱。为了传承非物质文……[详细]
  德保红枫是壮乡广西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享有“德保红叶赛九寨”的美誉。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枫树林带,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有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等13个品种,每年秋冬之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蔚为壮观。每年红枫观赏期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德保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还有堪称“亚洲第一洞”的吉星岩,有风景如画的曼贝侬景区,拥有具“中国最大的恒温酒窖”之称的老虎洞,有享誉全球的德保矮马、德保苏……[详细]
  小孩抓物测人生忻城县壮族人口众多,民俗独特。“小孩抓物”预测人生,是旧时壮家人预测小孩长大后志趣爱好的一种习俗。就是说,壮家小孩满一周岁时,父母为其筹办“满岁酒席”,有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客人到来时,在入席前端坐主家堂屋两侧,堂屋中央摆放一张圆桌(亦有用竹子编制的餐桌,或用簸箕盖在一只箩筐上代替圆桌),桌子上面摆放许多物品,如有纸、笔、图书、针线包、剪刀、尺子、小孩玩具、钱币、饰品以及糯米团、鸡腿等……[详细]
  吃剩饭武宣壮族地区,旧时姑娘出嫁前,在娘家最后一餐,盛满一大碗饭,上面放一条鸡腿,由亲人喂食,最后要剩下几口饭,和鸡腿一起留在碗里,汤水也不能喝光,其意是要留东西给娘家,不能把食禄全带走,以示孝忠、绝贞。有的则将剩余的饭菜、汤水拿去喂牲口。据传,猪鸡吃了,可快长快大,六畜兴旺。有的把剩饭晒干,放于米缸里,日后娘家年年丰衣足食。倘若出门前这餐全部吃完,则被视为只顾公婆齐全,不顾娘家死活。此俗至今仍在……[详细]
  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路、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壮称为黑衣壮,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详细]
  过去,壮族小孩诞生后,曾流行拜花婆的习俗。“花婆”又叫“花神”,是壮族的生育之神,也是儿童的守护神。按照当地的迷信说法,一个个可爱的小宝宝,原本就是花婆家所种神花的花朵,但这些花朵却不肯轻易到人间落户。为了让育龄妇女尽快地生儿育女,让这些“花朵”早日降临人间,所以,壮乡人还在婴儿出生之前,就急急忙忙地举行一种“安花”、“架桥”仪式,即给花朵架一座“桥”,好让她平安渡河,到达求嗣之家。“安花”一般是……[详细]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田林县的壮族地区,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往往不是嫁出去,而是娶婿上门,这种叫“欧贵”(即“娶婿上门”,也叫“入赘”)的奇特婚俗自古流传至今,而且十分普遍、盛行。在田林的壮族中,不少村屯上门入赘的男子往往占同龄男子的大半以上。一个村屯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上门入赘,真是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欧贵”婚俗中女娶男嫁,上门的女婿深受尊重,家庭结构没有婆媳、姑嫂等关系,比如男……[详细]
  秋收过后,蓝靛瑶族的未婚青年大都要背着米去串情人。一伙同性别青年按事先约定来到一个瑶家山寨,该寨的异性青年则备下酒菜款待。款待还有仪式,先是客人即兴唱起山好水好主人好的赞词。然后双方在唱中交流感情。盛宴间眉来眼去对准了象,就成对成双地到寨子外边,尽情地倾吐心中的爱慕之情。于是按祖先留下的规矩,由那情郎往爱妹的手上咬一口,再由爱妹朝情郎手上还一嘴,咬这一口还有许多讲究,咬重了说是狗咬;咬轻了,表达不……[详细]
  向都霜降歌节的由来“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深秋时节,在天等县向都镇霜降歌节上听到这首悠远回旋的歌,更听到许多山歌手用歌声追忆一个逝去的壮民族女英雄——长奶夫人,以及她率领民众抵御外敌、抗击朝廷镇压的不朽功绩。长奶夫人是谁?她与霜降歌节有何关联?广西有两个霜降歌节,分别设在大新县下雷镇、天等县向都镇,其渊源相似,都是为了纪念长奶夫人,距今已逾百年。相传,长……[详细]
  壮族“拜囊海”可追溯到900年前,是壮族极其古老的民间歌舞节目。拜囊海节目已通过自治区“非遗”认定,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它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带流行的“嗝囊海(请囊海)”的节日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拜囊海即拜月姑。壮族拜囊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祭拜月亮的有规模有程序的妇女活动。壮族拜囊海……[详细]
  “打榔舞”是广西天等县的一种壮族舞蹈,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世已经有1391年的历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其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节令时令,休闲娱乐等特点……[详细]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