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民间剪纸是兴业民间一个优秀的传统艺术创作,流传年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风格,特点与其他地方特别是我国北方有鲜明的不同点,而钟耀菲民间剪纸更是兴业剪纸的突出代表剪纸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很多种类,有仕女花卉,有各地风光,吉祥喜庆,有鸟草虫鱼,更有现代题材的各种创作。剪纸是兴业剪纸的一支流,兴业剪纸渊源悠久,是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后的产物,在清代时兴业的岭南派剪纸已很兴盛流行,民间常作用于喜庆婚嫁用品上。……[详细]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花灯师傅郭家新,制作的花灯做工精细,图案清晰,品种多样,他制作的花灯用到绘画、书法、装帧、印刷等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从规模、产量、销量在当地都是一流的,代表了陆川花灯制作的最高水平。花灯这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详细]
  何以尚是本地明代一个出名的历史人物,是玉林市进入明史三人中之一。这里记录了其中三个故事,分别是《狱卒救忠良》叙述他因救海瑞被下狱,狱卒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机智地运用计谋保住何以尚生命的故事;《还乡戏奸相》叙述他还乡时奸相高拱想抓辫子整他,却反被他利用车辆运泥土的事反讥嘲讽奸臣的故事;《何以尚姑姑福薄》则记录他清廉的品质。这三个故事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何以尚为官清廉,疾恶如仇且为同,为民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详细]
  城隍酸料是流传本县城隍镇所生产特制的一项民间小吃。制作方法是用米醋将蔬菜、果瓜、萝卜等用传统工艺手法泡浸,制成味道特别酸辣可口的小吃食料。城隍酸料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盛名,制成的酸料与众不同、滑脆爽口,且品种多。这主要是选料的经验和制作的技巧。原料选好、洗干净,用盐水浸过,加上精选的本地酒醋阉浸,5——10日即成。目前城隍酸料制作厂已有多家,产品多达数十种,其中酒椒、酸萝卜最具盛名。钟模林的城隍发记……[详细]
  博白芒竹编织系当地利用芒、竹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博白自南朝宋时设县,古称白州,境内有一百多万客家人,系中国第一客家大县。地属桂东南,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与广东省湛江市、广西北海市相邻。芒竹编织产品采用的主要原材料“芒”,系一种南方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系民间传统家用柴火。其芒梗、芒皮及芒芯皆可作为编织材料。博白民间编织艺人依靠口授手传的技巧,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经……[详细]
  灵山采茶戏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创新,已发展成为舞蹈、独幕剧、多幕剧等多种形式,通常是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称为茶公,女的称为茶娘或茶旦。茶公头上扎个“牛凸髺”,身穿唐装服,手执彩扇,腰系绸带。茶娘头戴花头盔,身穿专门制作的唐式舞服,手执彩扇、帕巾。采茶在开台前举行开台仪式,开台仪式是由“开台茶”和“开台尾茶”组成,以后按:正月茶、与哥执茶、送哥卖茶、盘茶、贺宾茶、杀台茶的顺序展开。杀台茶是旧采茶戏的谢……[详细]
  钦州八扣拳是流传在钦州市辖区一种以手为主、脚为辅,能灵活运用刀、棍、三齿、对练的拳法。钦州八扣拳有一套完整的拳谱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拳法套路、刀、棍、三齿、对练、药伤科、请师等。该拳种动作开合有度,轻灵多变,注重腰马合一,整体发力,讲求听劲、寸劲的合理运用,刚柔并济,以近身贴打为主。刀、棍、三齿动作幅度紧凑,攻防兼备。对练,以粘手多练、听劲练习等增强彼此间功力,最终能达到拳由身发,力由心生。钦州八扣……[详细]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详细]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详细]
  六堡茶的发源地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所处的地理环境以丘陵地形为主,境内山脉延绵、峰峦耸立,气候温和。由沙岩发育而成的酸性泥土疏松肥沃,是种养茶树、松树、篙竹、玉桂等植物的上佳之地。自远古起,居住在苍梧地区的农民,大多是以种植茶叶来维持生计,也由此产生了当地民间的制茶工艺。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约公元1405年),就确立了以苍梧多贤乡六堡命名的六堡茶。此后,几百年来,六堡茶生产持续得到繁荣和发展,同时,……[详细]
  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非常美味。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螺蛳汤料,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制而成。螺蛳粉的制作步骤:1.猪骨,大料,沙姜,干枣,枸杞,香菇加水熬汤待用;2.腐竹油炸之后切块待用;3.炸完腐竹的油趁热浇到盛着辣椒粉的碗里……[详细]
  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其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桂林城,并因抗战时期大量外地文化名人和民众的到来和离去得以广泛传播。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所产大米及流经桂林境内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材料生产,以城区老店历史传承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相传在秦朝时,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因为军中北方将士众多……[详细]
  龟苓膏配制技艺源于秦末汉初,制作出来的龟苓膏最初为宫中御品,现在是市民用以清热解毒的“药食同源”食物。龟苓膏配制技艺是将自养龟作为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茯苓、生地、凉粉草、罗汉果、灵芝、田七、金银花、菊花等多种中草药,使用传统风选机、春碓、研钵、铡药刀、过滤装置、蒸煮炉等工具,经20余道工序加工制成龟苓膏的一种传统技艺。梧州龟苓膏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具有清热去湿、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详细]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它是在古代骆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背景上,以阴阳为本,巧坞(脑)主神,人天地三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为体,气道、谷道、水道“三道”和龙路、火路“两路”为用的民族传统医药。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0.7毫米、1毫米不等,用药水浸泡后干燥备用。使用时将药线点燃,点灼患者体表穴位,以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详细]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