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民俗文化

广东省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当时很多汉族志士不满满族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掀起了反清复明运动。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不少人逃到南少林寻求庇护。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的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带着徒弟李华保(据称为李自成的儿子)借还俗之名伪装为卖艺人,一路南逃到……[详细]
  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的鸡啼门水道。这里,濒临南海,咸淡水流交汇,浮游生物非常丰富,而且河面宽阔,水质肥美,水产种类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渔场。风鳝归属鱼纲鳗鲡科,有风它才会出没,因此而得名。风蟮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中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饵。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年期的风鳝多在淡水地带觅食;成年后喜好游向盐分较大的水域,并潜身海底;冬季刮北风时,体壮健硕的风鳝又返程择地繁殖。因此,鸡啼门水……[详细]
  “横山鸭扎包”是斗门区莲洲镇一种民间传统美食,它与“上横黄沙蚬”、“粉洲禾虫”、“横山粉葛”并称为莲洲“四大美食”,同时也是珠海市著名美食,享誉珠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港澳地区。莲洲镇河涌纵横,沙田宽广,空气清新,物产丰富,是珠海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里空气清新,农作物和水生物异常丰富而且没有污染,因而这里养殖的家禽质量上乘,口感鲜美,久负盛名。“横山鸭扎包”……[详细]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装路香祭祀地藏王的民间习俗始于安徽九华山,后流传于各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包括斗门在内的四邑地区七月三十装路香的习俗也流传了近300年。斗门各地村民选择地藏王成道的纪念日(即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制作香墩、装香祭拜、舞动火龙,纪念地藏王,祈求地藏王恩赐善根种子和鸿运福气,带来平安大吉,风调雨顺,并把这一天定为七月三十装路香日。七月三十装路香的习俗主要有以下五项程……[详细]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详细]
  东山渔歌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已难考证。解放前,渔民地位低下,被视为“贱民”,又称为“疍民”,严禁上岸定居,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枯燥,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唱歌,成为渔民们的重要文化生活。他们用歌声来抒发他们对大海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东山渔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与齐唱,有问答,有斗歌,丰富多样;大鹏东山渔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详细]
  深圳地区因地处沿海,居民多与渔业生产关系密切。清嘉庆二十五年所编《新安县志•舆地略•风俗》载:“邑地滨海,民多以业渔为生。”其中大部分是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但大鹏、南澳等地专业渔民较集中,特别南澳更是深圳历来著名的渔港。地处南澳的东渔村全体村民皆为渔民。解放前,渔民地位低下,被视为“贱民”,严禁上岸定居。故渔民均以船为家,过着水上人家的生活,长期与大海、风浪作伴。对渔民生……[详细]
  黄圃龙船历史悠久,据五古坊老人口述:黄圃龙船源自赛农艇,现在可坐几十人俗称长龙的龙船是从顺德传入,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盛行,距今两百余年。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都有游瑞龙之举。(1)黄圃古龙船分布和数量:分布于五古坊(北头、岗东、灵会、鼓楼、三社),其中北头两艘,岗东三艘、灵会、鼓楼、三社各一艘,共八艘。各坊龙船有自己明显的标记:岗东南约用七星旗绿色桡,北约用主帅旗红色桡,石岭用红色桡梗金钱绿色桡……[详细]
  黄圃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瑰丽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被誉为“黄圃三宝”之一的龙狮艺术,薪火相传、弘扬光大,形成了地方喜庆的特色。黄圃舞狮习俗由来已久,自清代的飘色巡游活动中,舞狮成为助兴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民国后期,黄圃的梁国光、简陶等人把舞狮习俗传承下来,设馆授艺,并将武术技艺融汇到传统舞狮之中,使南狮极具雄视阔步、矫健敏捷和威猛灵醒的特性。南狮又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南狮常用鼓谱是……[详细]
  沙溪的龙舞,源于古象角村,在明末清初,这个村发生了一次疫病,为了祛邪消灾,村民就派乡绅到有“龙“的南粤古镇佛山,请来了“龙”舞。自此,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便舞龙游街,祈求平安吉祥。有“龙”之后,晚清同治年间,有村民彭述,为成“龙飞凤舞”祥和气象,自己动手扎作成凤,还日夕抽空在河堤、圹基边观察鹳鹤誉鸟飞翔、觅食、嬉戏等动作,悟出一套凤舞的基本动作架构,创作了自成一体系的“龙凤舞”。……[详细]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年之久。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详细]
  茂名市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不同,分为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据记载,南朝元嘉三年(426),杖头木偶戏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我市各地。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移居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电白,化州等地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戏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已不单独存在。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按木偶戏班的人员及装备分为:小班,即单人木偶戏,由1名艺……[详细]
  民间信俗(打火醮)“打火醮”又称“建醮”,始创于清中期,是惠来独有的一项民间庙会活动。每十年举办一次虔诚、隆重设清坛祭神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传承延续于惠来境内,距今二百八十多年。……[详细]
  祭祖习俗(上砂庄氏祭典)上砂庄氏祭祖礼仪流行于揭西县上砂镇,至少已有250年以上的历史。上砂庄氏自宋景炎间(1276-1277)创居上砂以来,至今近740年,一脉相传已历近30代,近6万人全姓庄,是全国庄姓人口较多、较集中的“一姓镇”,也是全国瞩目的著名庄氏聚居地。……[详细]
  榕城漆艺漆艺与丝稠、瓷器一样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榕城漆艺,纯手工技艺,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细腻精美、富丽堂皇、金碧耀目等振撼力,有强烈的潮汕宗教特色元素和富有民间技法技艺的可观性和欣赏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