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依托繁盛的宗族活动、神诞、赛会,顺德粤剧日益兴盛,“至闰月神诞,与夫新庙落成,往往赛会,庙所近街巷,召梨园奏乐娱神,灯烛辉煌,鱼龙曼衍。”清末民国顺德机器缫丝业发达之时,剧活动更趋繁华。顺德粤剧的重要特征,是粤剧艺术水平高、名伶、名编剧众多。千里驹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驹派”表演艺术,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三人分别创下了“薛派”、“马派”、“白派”表演艺术,是近现代粤剧五大流派中的三个。此外……[详细] |
粥水制作技艺是一种使用符合一定标准的肉鸡、脱核红枣、玉竹片、生姜片、泰国香米等多种原材料,经过飞水、隔渣等多个步骤,制成的一种独特粥水火锅。制作技艺的初步形成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顺德民妇欧阳氏在日常 中摸索出粥水的制作工艺,之后传予女儿欧阳焕松和欧阳焕燕。欧阳焕燕在制作粥水菜肴时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制作流程的规范,逐步形成顺德粥水制作技艺。20世纪中期,陈老太拜欧阳焕燕为师,将粥水与火锅进行结合。制……[详细] |
顺德菜是烹调方式有二十多种,主要有炒、蒸、煎、焖、炸、煲、炖等,有“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记述和俗语。河塘鲜、奶制品烹制和凤城(大良)小炒是顺德烹调技艺的三大系列。其最大的特色是地道本色,选料鲜活,讲究原汁原味,并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原有的特性,相辅相成,清纯可口。而奶制品烹制独具特色。以含脂高的水牛奶为原料,将胶状液态牛奶炒成半固态热菜,创造出软炒法,在中国烹……[详细] |
杏坛东马宁永春拳师承脉络清晰有序,开始传播最先因陈华顺。陈华顺别名找钱华,跟随著名永春拳传人、人称“佛山赞先生”的梁赞学艺,学成后传授给儿子陈汝棉、儿媳黎妙显和弟子雷汝济、陈锡侯、何建、陈孔大、吴小鲁、吴仲素、黎厚培和叶问等,成为将永春拳带到顺德并传授开来的第一人。杏坛东马宁永春拳其它地方相比,在拳械、套路、拳理、- 、源流等的表述十分相似,但东马宁永春拳套路数量更丰富,共有拳术12套,棍术6套。……[详细] |
礼饼制作技艺是用面粉、猪油、花生等原料,经开皮、包馅、烘焙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制作礼饼的美食制作技艺。礼饼又称嫁女饼在顺德具有特殊意义,是婚嫁时行“纳征”礼的必备礼品。履行“三书六礼”的“纳征”之礼时,男方需奉送礼金、芝麻、茶叶、冰糖、蜜枣等礼品,其中礼饼是过大礼的主角,一方面可渲染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向亲友宣告出嫁喜讯的象征物,并以礼饼的丰厚,显示嫁娶双方的体面和气派。2016年6月29日,礼饼制……[详细] |
顺德河道纵横,乡人熟水性,善舟楫。赛龙舟的记录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明清两代,赛龙舟的记录频现于志书及散落乡间的牌匾。清初顺德赛龙舟已形成较完整的规则、流程,并将赛龙舟与该地年景丰饶与否,紧密联系。顺德赛龙舟可分为“游龙”和“赛龙”两大类。“游龙”又名“趁景”、“出游”,注重华丽装饰与表演技巧。“赛龙”又称“斗标”、“竞渡”。可分为赛龙船和赛龙艇两种。注重考验速度、耐力与技巧。竞渡前后,有一系列仪式……[详细] |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之后,祀奉观音的庙宇在顺德各地兴起,信众良多。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一年查点钱库一次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信众“借库”、“还库”,可求财运畅通。观音信俗是指当日信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举办生菜会、烧大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这一信俗主要流行于顺德的容桂、勒流、龙江一带,包含了借库、还库、生菜会、烧大炮等环节。正月廿五晚至廿六凌晨,……[详细] |
真步堂天文历算是指顺德龙江蔡氏家族四代人创立、传承的一种天文历法演算方式。创始人蔡绶彩精研历法,在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市高第街创立真步堂。他著有《七正经纬历书》、《弧角七政图算》等著作,创立了“以图代算”的天文计算方式,成为“浑仪代算法”的补充,达到“求立命十二宫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学效果,成为广东省择日名家。真步堂天文历算在历代天文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以蔡氏天文计算法则为依据,追求完好地协……[详细] |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而顺德广绣是广绣工艺水平的重要代表。顺德广绣,在清初便已有一定水平。清康熙年间顺德龙山的左氏,刺绣精妙,望之如绘画。乾隆至道光年间的“一口通商”政策,更刺激了顺德广绣的生产与出口。咸丰年间,顺德广绣已有固定祭祀活动,于八月廿五日祭祀日娘(古时顺德大良一位有名的女红师傅)。所产的刺绣,不仅在国内流通,还是出口国外的大宗商品。民国年间,顺德广绣行业日益发展,从业……[详细] |
洪拳是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界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洪拳在广东流传甚广,在顺德,洪拳的传承可追溯至清代,传承有序、谱系清晰。洪拳手法丰富、技击性强、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洪拳将“桥”、“力”、“马”作为拳术的基础,强调“拳桥坚似铁,马步稳如山”,“一力降十会,一桥胜三手”。洪拳在顺德民俗中占有重要价值,是人龙舞、醒狮、粤剧、……[详细] |
“虾米糍”在斗门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从往日的午间小食到今天是人们的早点。在本地区最早制作“虾米糍”应是斗门八甲的汉坑、狮子头等地的客家人。据《香山县志》记载: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时“斗门土城”(即现斗门旧街)就有一条“卖糍街”(现还存在)。还有设在骑楼店铺门前的糍档,以及过街串巷卖糍的小贩,这些大都是客家人。食具是用竹片制作成两边尖的叉。那些卖糍的挑着担子串街过巷叫卖:“猪肠糍、……[详细] |
大赤坎村明火叉烧烧排骨是斗门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美食,它既承传了广东叉烧的风味,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其特有的酱香和荔枝柴香,饮誉遐迩。近年来,众多来自港澳和周边地区的食客纷至沓来。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加工工艺源于赵自强祖父赵池大(即赵佐修)。据传,民国初年,斗门大赤坎村少年赵池大通过“卖猪仔”的方式到了南洋菲律宾的马尼拉当童工,师从来自广东的擅长制作“叉烧”的老乡,干起了制作烧腊、经营……[详细] |
“镬边糍”在斗门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农村居民家喻户晓的午间小食。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朝九、晚四、中午十二。上午八、九点饭后下田耕作,几小时后的中午回家煮些小食当午餐,到下午四、五点放工才回家煮晚餐。午餐有多种小食,而“镬边糍”是较为普遍的午食。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席卷,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别具特色的农村食物,逐渐淡出寻常百姓家,如今却又成为餐厅、旅游景点的美食。能吃上一顿爽……[详细] |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2年的历史。“斗门赵氏皇族祭礼”祭祖仪式从中原流传至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赵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上述地区的赵氏族人每逢春节、喜庆二事、春秋二祭,都以这种祭祖仪式,或集中在祖祠,或分散在家族内祭祀先人。清光绪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最为盛行。以祠堂祭礼为例,首先设置祭……[详细] |
莲洲镇地色民间活动是大沙乡悦盛里(今称莲洲镇文锋村)的十位先民群体性创建的。于1941年兴起,流传至今。解放前后多在本地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思潮的影响,此活动曾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市庆十周年,又得到大力的保护和支持。1991年至1993年春节曾在当地参加过舞龙、醒狮、地色表演及巡游活动。2006年至2008年春节参加了珠海市和斗门区举办的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