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民俗文化

广东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保滋堂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创始人潘务庵本着以诚信立业的理念,根据民间验方首创保滋堂保婴丹,成为治疗小儿急惊风的良药,并传承至今,远销海外。保婴丹的处方由26味药组成,虽命名为“丹”,实际上却是散剂,特别适合治疗小儿急惊风等疾病。由于保滋堂保婴丹坚持尊古、继承的中医制药理念,从组方、药效、剂型乃至包装,都一丝不苟,尊用古法。因此在海……[详细]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详细]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处“两广”地理要冲而成为西江流域重镇,亦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要围绕社稷崇拜的“春社”民间习俗遍布全境。现存高要5000个以上密集分布各村的“社坛”仍然同各乡村(街道)社区保持着严整的配属关系。“高要春社”周期较长,从农历二月初延续到二月下旬,在保留传统庆典活动的同时,也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许多要素,呈现出更加浓厚的愉悦氛围。2013年11月2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详细]
  茶园游会即东岳庙会,为东莞茶山等地民间奉祀东岳大帝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茶山的东岳庙始建于明初,为东莞伯何真所误建,至明代晚期,茶园游会已经成为地方风俗。清代《茶山乡志》曾记载游会盛况,“万历中,三月东岳降神,城内外十三坊倾动,香花无不候驾”。茶园游会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七日,是在东岳大帝神诞前举行,当地也称“走菩萨”“烧猪会”等。旧时茶园游会由当地各宗族里坊组织,五坊轮值,每坊值一年,周而……[详细]
  冼夫人信俗早已有之,明嘉靖《重修谯国冼氏庙碑》中即有相关记载,清康熙《茂名县志》中有“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城市乡落有庙之处皆然”记载。冼夫人信俗主要分布粤西地区,并流传至海南,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而尤以高州、电白、化州等地为盛。冼夫人生于古高凉,历经梁、陈、隋三朝,是岭南地区杰出的政治领袖,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岭南地区安定。冼夫人信俗以崇奉和颂……[详细]
  婚俗(瑶族婚俗),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排瑶是瑶族独特的一个支系,在连南地区成寨定居已有1000余年历史,八排瑶族婚俗是当地瑶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独特民俗。瑶族婚俗是东方婚俗的代表,瑶族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排瑶是瑶族独特的一个支系,在连南地区成寨定居已有1000余年历史,唐贞观年间连州刺……[详细]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详细]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欠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详细]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得名于公元1071年宋朝长乐县之设置,迄今已有逾千年历史。明代五华(旧称长乐)各乡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但在众多的烧酒品种中,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据清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在岐岭太平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长乐烧酒制……[详细]
  竹板歌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喜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详细]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西河漳溪墟每逢农历一、六日为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西河人为了丰富这个传统活动的内涵,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piāo)色”的形式,进行化妆- ,由一成人化妆成寿星在队伍的最前面,后跟着两位化妆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后面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详细]
  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详细]
  光德镇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办厂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光德镇主要陶瓷种类有:(一)仿古瓷,主要产品有:青花花瓶、花篮瓶、古凳;(二)工艺瓷,主要产品有:青花四角花瓶、蒜头瓶、天珠瓶、各种造型果盘、笔筒、笔架;(三)日用瓷,主要产品有……[详细]
  茶阳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软腰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软腰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全国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详细]
  留隍万源斋云片糕又称夹心糕。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糖、芝麻油,辅料是橙糖、杏仁、瓜仁、榄仁、香料等。原料优质,制作精细,具有品味清醇、香甜适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等特点,且在上方印上有“双喜、龙凤呈祥”等字样,素称送礼佳品,常用在搬迁、结婚,意思是高升,行好运等传说。2015年11月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