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水冲石砚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手工技艺的佳作。历来被称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珍品。水冲石砚技艺分布在吉首市,以乾州地区为主要原生地,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有各种不同型制和花纹图案,以多种不同手法和特有方式展现着本民族精湛的手工技艺。1931年曾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享誉海外,87年又被画家黄永玉推荐日本展出,为世人所瞩目。水冲石形成于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湘西得天独厚的……[详细]
  清朝顺治年间,众多苏帮酿造技师先后来湘开设酱园,使湖湘酿造业得到空前发展繁荣。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门,现长沙“玉和园巷”就因此而得名。玉和酱园以玉和醋(俗称玉醋)驰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民间曾广泛流传“陈年老醋出坛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说法,可见玉和当时的兴盛。到了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和醋……[详细]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上洞街乡、两河口乡、陈家河镇、凉水口镇、洪家关乡、谷罗山乡、打鼓泉乡、樵子湾乡、上河溪乡、八大公山乡、澧源镇等土家族聚居地。跳丧舞的基本动作由土家摆手舞动作演化而来,受宗教程式的影响形成优雅、舒缓、下……[详细]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详细]
  “星子灯”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湘东赣西的民间舞蹈项目,属于传统龙灯的一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曾经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经过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近,醴陵市政府再次组织专门班子,对这一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表演。“星子灯”现流行于湖南醴陵白兔潭及东乡一带,始创于醴陵田心村,……[详细]
  九市稻草龙流传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该组地处我县蒸水河畔,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主。九市稻草龙据查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每年腊八后,村里会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扎成,用以驱虫辟邪。春节初六兴灯一直舞到元宵节,正月十六再把龙身拿到稻田里烧掉。以后年年如此,一直沿袭至今。他们的稻草龙灯已历六代,全乡每逢举行重要群众-也要舞一回稻草龙舞。1979年,九市稻草龙荣获湖南省庆祝国庆30周年全省……[详细]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详细]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这一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剧种,一个多世纪以来,深深扎根在湘中腹地——湘潭这片热土上。湘潭特色(路子)的花鼓戏,其演出剧目、声腔分类、行当划分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民性,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个性和本土情怀的影响;受易华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受湘绮文化的长期浸染;受周边地市,如邵阳花鼓、衡……[详细]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采莲》中的曲调“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莲”完全是衡山民歌的提炼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乐“八码子”是衡山花鼓灯所独有,“衡山三调”、“衡……[详细]
  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证)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在心里”,流传下来的剧目都是历代艺人一字一句口口相传的。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详细]
  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流传在湘西北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多在院落、坪坝支庐围帐演出,民间俗你“矮台班”。据湘西州《文化志》98页载,“木偶戏传入境内约有300年历史”。龙山县的洗车河、贾家坝、猛西湖等地至今还保存着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龙山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创办的洗车河镇东……[详细]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剧目丰富,曲牌众多,剧目多达200余个,曲牌324种。民国年间她衍生出广西彩调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道州调子戏艺人又与祁阳花鼓灯艺人在零陵汇合共组剧团,形成了零陵花鼓戏地方剧种。“道州调子戏”贴近基……[详细]
  善卷传说是以“善、德”为主题思想,主要讲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谐,不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启民智”的事迹,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黄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黄牛拉犁并不太用劲,还时不时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虽然手里拿着根用荆棘做成的鞭子,但并没有抽打到牛的身上。尧帝感到很好奇,就上前问道:“先生耕田怎么不用水牛呢?黄牛力……[详细]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龙延久,在苗拳的基础上,撷纳了峨眉、武当等派拳术的优点,独创出一门易于传授的拳术。默戎镇和坪坝乡位于武水支流翘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龙洞村周边有旦武营,土蛮坡营,曹家营,龙鼻咀营等碉卡。饱受外族欺辱的……[详细]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历代苗族英雄的真实故事,经口头加工而发展演变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城步及周边的绥宁.新宁.靖州和广西龙胜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苗族杨家将故事主要讲述城步杨姓苗族历代先祖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