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5页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详细]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详细]
  流传甚广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舞,是桃源县民间戏曲和其他民间舞蹈十分重要的动作原形库之一,亦是古老的宗教舞蹈遗存,在湖南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由巫、道、佛三教手谒融合浓缩而成。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尊弥勒为始祖。瑜伽意为“相应”,“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显扬圣教说成瑜伽品》)。“焰口”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饿鬼名。相传饿鬼,骨瘦如柴,喉小如针……[详细]
  澧州夯歌,是流行于澧阳平原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劳动号子,也称硪歌。其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音乐坚定有力。一般以一个领,众人合的形式来表现。(一)、历史沿革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墙解剖,发现了大量的夯窝,即是有力的佐证。后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澧州夯歌借鉴了地方民谣、曲艺、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详细]
  安乡硪歌起源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修垸筑堤的劳动中,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安乡人民在筑堤保命,冬修秋修及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一种无可替代的劳动号子和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传承现象。在流传过程中,它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洞庭湖区人文历史、文学语言、民间音乐提供了很高的学术研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每年冬修、秋修现场,都会有此起彼伏的硪歌演唱。随着堤垸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中机械施工逐步代替了人工劳动,安乡硪歌也面……[详细]
  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状况、历史文化、民族习惯、语言特征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特点,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详细]
  嘉禾民歌是嘉禾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伴嫁歌;有曲调清新明快、高亢激昂的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有抑恶扬善、歌舞革命斗志的时政歌、历史传说歌;有风趣活泼、热情欢快的小调花灯调;有热烈喜庆深沉哀怨的喜庆曲牌、仪式歌……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但最具特色的是嘉禾伴嫁歌,有1300首,占已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总数的近60%。……[详细]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创谱《哭懵懂》,并将此曲谱在湘潭县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时首演成功,获一等奖。同年年底,他们以湘潭地区代表队身份,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哭懵懂》节目再次获奖。随后,省会演领导小组……[详细]
  按古苗语直译应为话古老话,苗语直呼就是“古根”。叙述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诗。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苗人的宇宙观、历法的发明、武器的创造、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发展、人类的繁衍、氏族的形成、氏族战争和古代苗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等。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老话”一直是苗族中集智者、史者、文化人为一身的法师历代口授秘传和再创造传承,从不示与外人所知。选得吉……[详细]
  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的武陵片区,是一块民间艺术的沃土,这里是块较闭塞的地方,但这里的歌声却那么优美,土家族苗族民歌以其悲壮豪迈,慷慨低回,自由洒脱的旋律,越过几千年历史,成为渝东南的骄傲。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详细]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由此,笔者以为,土家族山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搜集、保存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详细]
  传说邻家嫁女娘邀呼目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坐你哭一场我一场《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详细]
  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鼓的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每个民族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鼓,而且还有美不胜收的鼓文化。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由于土家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不论观其形式或是察其内容,土家族的“鼓”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地呈现在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中,通过对风俗中鼓文化事象的探究,将有益于我们……[详细]
  苏仙传说是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苏仙,名耽,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汉刘向《列仙传》、晋葛洪《神仙传》都采集了这一传说。一、吞萍成孕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浣洗衣裳。正洗着,潘姑娘猛地抬头看简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萍顺水飘近,闪现光异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详细]
  “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传说的“正宗版本”以及传说的发源地———常德。今天这则传说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