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炎陵三人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由三人表演,流传于炎陵县。炎陵三人龙集舞蹈、鼓乐、竞技于一体。有布龙、火星龙,香火龙、蓼叶龙、竹节龙、草药龙等多种形式。炎陵三人龙用于神农祭典、时令节庆、寿丧嫁娶、乔迁新居表演,表达了人们祈福求财,企盼丰收,保佑平安等美好愿望。三人布龙一般在白天表演的,而火星龙则在夜间表演。炎陵三人龙是湖南炎陵县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类,是流传于炎陵的各种龙舞的总称,是当地现存的具……[详细]
  凤凰文武茶灯是传统民间歌舞,它集歌、舞、戏、杂技、乐于一身,主要流行于凤凰县南部的广大地区。凤凰文武茶灯以扇为主要表演道具,表演者身段优美,婀娜多姿。一般为双人表演,为小丑与小旦,也可4人、6人、8人群体表演。2012年,茶灯被列为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灯主要流传在湖南凤凰县南部水打田乡、林峰乡黄罗寨村、新场乡的山口村、茨岩乡的小垅、寸金、茶田的砂罗村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详细]
  土家族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流传于湖南石门县的土家族,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表演上特别讲究对称、均衡,舞蹈过程中没有静止的造型,往往与做道场交叉进行。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主要曲调有[吆吙吙吔][吆娘吔吙][吆姑姐]等,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或古老的劳动号子,鼓师发歌,一唱众和,由鼓师击……[详细]
  华容夹叶点子是流传于湖南省华容县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夹叶”是指两副钹一前一后相互夹杂叩击,“点子”就是指根据不同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华容夹叶点子是湘北地区最为独特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它主要流传在华容县的老华容人居住的丘陵山区与相邻地区,如东山、三封寺、胜峰、万庾、鲇鱼须、南山、终南、操军、治河渡等乡镇。华容夹叶点子是由一面鼓、两副钹、一面大汉锣和一面小欧锣等五件乐器演奏,由五人操作,一人背鼓,华……[详细]
  祁剧目连戏是一个以演《目连传》为主、掺演其他连台本戏的演出习俗,是一个庞杂的剧目演出体系。在湖南,过去的众多庙会祀神活动中,都要演唱目连戏。这些剧目包括:中元节唱《目连传》,观音会唱《南游记》(又名《香山》),关王会唱《三国》(又名《夫子戏》《老爷戏》),岳王会唱《岳传》(又称《金牌》),还有在庙会中唱《西游》《封神》《混元盒》《水浒》《梁传》(敷演梁武帝故事)。确切地说,《目连传》是一个独立的剧……[详细]
  平江花灯戏在民间被称为灯戏,是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境内和浏阳东乡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先期的剧目多为艺人创作,反映农村生活,泥土气息浓郁。2006年,平江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花灯戏的历史平江花灯戏历史悠久,明《类联采新·上元》记载:“楼明万烛,山戏百层。”所指山戏即早期的灯戏。汉族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宋仁……[详细]
  彭俐侬,女,湖南长沙人。湘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生于1930年4月8日,逝于1985年1月16日。1956年加入中国0,1958年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1959年起,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剧协副主席、省艺校副校长等职。彭俐侬出生于湘剧世家,其父彭菊生为湘剧名琴师,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受到了湘剧艺术的熏陶。194……[详细]
  沅陵山歌是起源于原始农耕生产时期的生产劳动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沅陵县域各乡镇。沅陵地处湖南西部,北倚武陵,南靠雪峰,位于两大山脉之腹,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是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更是湘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6年,沅陵山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由于沅陵是在大山之中,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绝,因此,沅陵山歌保持着原始状态和这一特殊……[详细]
  桃源深处的侗乡,曾是个虽有父母却无君臣,有“款”无官民做主的世外桃源。“款”是古代、近代侗族社会特有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具有原始氏族农村公社和原始部落联盟的特征,是前国家组织结构的一颗活化石。严厉而极富权威的“款约”以独特的运动方式,约束并鞭策着族人遵章守纪,有礼有节,而侗族也由此被誉为没有国王的王国。关于侗族侗族悠久历史,源远流长,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名称来自“溪洞”。侗……[详细]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赣边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浓烈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特殊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就流传于此。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古乐基础上加以修正丰富而成,具有浏阳特色,故又称为“浏阳古乐”。它以祭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为专门内容,形式上融乐歌、舞、礼于一体,其乐、舞程序完整、内涵丰富、形式独特,乐舞活动持续200多年,文化厚重,历史影响深刻。……[详细]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张家界阳戏流行于大庸为中心的张家界地区。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详细]
  土家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土家语:侬咔)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2010年5月18日,土家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即年节。前清时……[详细]
  会同傩戏“杠菩萨”:是流传于怀化会同、洪江、中方等地的一种由巫师行傩艺时,演唱的古老傩戏,“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以杨公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会同高椅古村世代1的杠菩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现有的主要傩戏剧目有《傩娘探亲》、《郎君杀猪.》、《杠杨公》、《杠梅香》等,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其考察研究并对海内外披露,受到学术界关注,“杠菩萨”的演唱也已为旅游的亮点。20……[详细]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详细]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为七节,“子龙”长度一般为五节,用当地特制的“罗汉香”(约0.53米长)插满龙的全身。当夜幕降临时,以土炮三响为号,鼓输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抬龙出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