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3页

  家族婚嫁歌(古丈县)土家族婚嫁歌,俗称“哭嫁”,又名出嫁歌,土家语叫“毕基卡锉柱祭”。是一部土家族妇女在千百年来的婚俗活动中、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抒情叙事长歌。它主要流布于湘、鄂、渝、黔等省市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能用土家语演唱婚嫁歌的古丈县境内尤为流行。土家族婚嫁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风格别致,清代改土归流后,“兴哭”、“哭发”作为土家族婚俗的主要内容而盛行。清代诗人描写土家族婚嫁歌场景的《竹枝词……[详细]
  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冈丝弦曲调柔腻、委婉,词藻雅致,抒情轻快。多数是表现封建时代女子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双下山”是很有代表性的。据《武冈州志》等史志记载,武冈丝弦形成于明代,经艺人们……[详细]
  南县地花鼓是汉族民间舞蹈,有“对子花鼓”、“竹马花鼓”、“围龙花鼓”等多种形式,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两旦一丑的三花鼓,也有男女成双的四、六、八人花鼓。地花鼓表演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曲目。恭贺祝福之类的花鼓演唱大多为即兴创作。南县地花鼓主要流传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地花鼓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地方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南县俗有“地花鼓窝子”之美誉……[详细]
  客家火龙又称香火龙,它集音乐、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于一体,是流传于茶陵桃坑乡及其周边地区各种“火龙”的总称。客家火龙流传于湖南茶陵县桃坑、八团、江口、高陇、秩堂、湖口等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尤以桃坑乡为盛。舞火龙大多在晚上,表演一般选择在宽敞的场地上燃篝火进行,亦可在一张四方高桌上表演。2006年,客家火龙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客家人舞火龙始于南宋淳熙年间,至今已……[详细]
  慈利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是慈利县龙潭河镇农民自编自演的大型龙舞艺术。一般在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中表演。慈利板板龙灯表演艺术形式独特,是农民群众自编自演的大型群众文化表演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学、历史学及民族民间艺术学有着重要价值。2006年,板板龙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历史渊源相传宋代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纠……[详细]
  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会处,属郴州市辖。全市除汉族外,还有瑶族、苗族、畲族、土家族、侗族、壮族、满族、布依族、蒙古族、哈尼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以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资兴市的团结、清江、连坪、龙溪、碑记、滁口、黄草等十几个乡镇,人口约5000人。其中大部分是过山瑶、平地瑶。过山瑶操“勉语”,尊崇盘瓠为始祖。口头传说与《过山榜》(即《评王券牒》)及族谱等民间文献均说:昔……[详细]
  土家族舍巴日是土家族的特有节日,是湖南省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土家族舍巴日是苗族、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族舍巴日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详细]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要过“赶年”,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土家族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过二十九日;如腊月小,则过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土家族过赶年,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详细]
  乾州春会的历史渊源乾州,今吉首市乾州古城区,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区。据《乾州厅志》载:“乾州命名之初,村民谓其地坪坦而微者三,有乾象。沅溪自离方曲曲朝抱。离之先天乾地,当名乾村。后小河其来自兑今乾,艮水由后绕之,地在诸水中而土高,有州之义,名其村曰乾州。”因此而沿用至今。乾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乾州经历过无数次风云变幻及重大历史事件……[详细]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为纪念盘王“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业绩,八峒瑶人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跳鼓坛先要选好祭祀场地,结竹为寮立神坛,再在坛中央立盘王……[详细]
  湘西苗区在明清之际有“苗疆”之称。当地山河雄奇壮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使之成为苗族传统文化赖以滋生繁衍的一片沃土,但因交通的闭塞而阻隔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侵蚀或同化,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椎牛祭便是其中最为古老、最为奇异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形态之一。2006年,苗族椎牛祭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苗族椎牛,是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苗族……[详细]
  “芦笙”属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侗先民创制的最早的乐器,苗语称“嘎”,侗语叫“伦”。芦笙节是苗族与侗族的传统节日。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湖南靖州锹里苗侗同胞身着盛装,以村寨为单位,从四面八方汇集芦笙堂,参加盛大的芦笙节。2006年,苗侗芦笙节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史载,靖州苗族“合芦笙唱歌”,以“逐草木、奋五谷也”。可见“吹笙踩堂”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详细]
  麻阳盘瓠祭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以锦江河沿岸高村镇、兰里镇、和平溪乡等10个乡镇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至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2006年,麻阳盘瓠祭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盘瓠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和范蔚宗的《后汉书•南蛮传》等都有类似的记载。至今麻……[详细]
  敖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尊奉佛教和民间吉祥神敖王、敖母,在湘南有较大影响。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三月初三“三堂游船”祭礼、四月初八释伽佛生辰、五月二十三日敖王生日,都是庙会盛事,以正月初二举办的迎春庙会活动声势最为浩大。敖山庙会对促进人际交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2006年,敖山庙会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敖山庙在今湖南省耒阳……[详细]
  衡山自明代就有影子戏的演出班社,后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由于衡山艺人早期制作的影人多为纸影,因此称为“影子戏”而不称皮影戏。旧时,影子戏为一人班,后发展至二人班、多人班。影子戏的唱腔、道白均是衡山方言土语。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东部,衡阳市区北部,湘江中游。衡山影子戏自明末清初以来,就活跃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2006年,衡山影子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衡山影子戏流传甚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