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 > 青阳民俗文化

青阳十大民俗文化

青阳腔
  青阳腔,古典新曲剧种。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载:“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变为乐平、为徽、青阳。”产生于安徽青阳地区。明嘉靖至万历(1522~1619年)年间,青阳腔随徽商经水陆两路带进赣北落地生根,分布于都昌、湖口、星子、彭泽、瑞昌。同时,由北向南推进,流传南昌、吉安、抚州、赣州等地。青阳腔入赣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喜爱。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较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的湖口秀兰班,同治三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的湖口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青阳腔剧目由南戏、明传奇和弋阳腔连台大戏所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1)整本戏部分:包括“三国戏”“岳飞戏”“水浒戏”“封神戏”“征东戏”“征西戏”“目连戏”等连台……[详细]
酉华唱经锣鼓
  唱新锣鼓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唱新锣鼓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因农历除夕要演奏唱新锣鼓,所以当地称唱新锣鼓为“迎年锣鼓”。唱新锣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另外,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也很吸引人。唱新锣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至今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和风格各异的流派。目前,流传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唱新锣鼓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边打边唱,也可间打间唱。唱新锣鼓音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唱新锣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详细]
庙会(九华山庙会)
  唐开元末(719),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在九华山苦修75年、已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尸坐石涵中,三年未腐,骨节发出金锁般声响,众僧徒尊为地藏菩萨示现,建肉身塔供奉。此后,每到农历的七月三十日,佛教僧众和当地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庙会的形式。明清时期,在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农历十月十五)。但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各地信徒组织各种团会,朝山进香、拜塔、守塔等,大的寺庙也组织传戒活动,四众弟子可以求戒并领取戒牒。九华山庙会以超度亡灵、祈求平安和众生安……[详细]
青阳农民画
  青阳农民画艺术,有别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安徽萧县农民画,它是在接受青阳县及周边地区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绘画艺术,具有文人画与农民画互补的特点。青阳农民画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著称于世。青阳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腹地,古来文人墨客留连往返于此,酬唱答和,挥毫泼墨,文化积淀深厚,史有“诗文之地、书画之乡”美称。据《青阳县志》载,明、清时期,邑人林恒山等人,以画交友,甚是热和。到了清代,乡村出现了书画爱好者群体;同治年间,乡人张家顺等组织民间画社,广交雅士,书画相习。乡民求画者也是纷纷不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内崛起一批农民书画……[详细]
九华山佛教音乐
  一、佛曲介绍佛曲(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今山东)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是为东土梵呗之始。自元代南北曲盛行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200首。二、分类九华山佛教音乐从内容以及唱颂对象和场合(范围),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仪规音乐,属于殿堂里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六句赞。偈,其唱词(1)无论四、五、七言,一般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道场……[详细]
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其扇骨架采用九华山三年生长的参天毛竹为原料,经手工破篾、选料,成型,用特殊方法进行防霉防蛀处理,再用九华山区野生植物的干枯树叶蘸水细磨,直至骨面纹路细腻光滑,洁亮照人。扇面采用当地生产的真丝绢布装裱,手工绘画扇面,再将二者加工合成制作成扇。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造型式样各异,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长式。扇面图案丰富,有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绘画形式多样,有水墨写意画、工笔画等,尤其是用金粉绘制的以九华佛教文化为题材的佛扇,九华山风景全图扇,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具有典型的青阳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和文人雅士的喜爱。……[详细]
九华民歌(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悲惨状况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牢笼,倾诉爱情的《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有用于喜庆场合的《上梁歌》、《撒帐词》等。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男女对唱、小合唱、一唱众和等。九华民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不同调式、调性的旋律清新流畅,清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是劳动者有感而发的心声。……[详细]
九华民歌(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广泛流传于九华山地区,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极具地方特色。九华民歌按内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题材分,主要有爱情类、劳动类、劝业劝学类、生活习俗类等。其中,“山(九华山)、茶(佛茶)、佛(佛教)”构成了它的主体风韵,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歌的特点之一。九华民歌演唱形式为领唱与合唱,一唱众和,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的痕迹,唱词大多为民间的口口相传,亦有即兴编词的形式,由于民歌的表达方式缺乏文字记录,如今绝大部分内容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目前流传下来的九华民歌曲调有《耘草号子》、《团茶歌》、《茶歌》、《门歌小……[详细]
青阳生漆夹纻技艺
  青阳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重要的苎麻产地,麻纺业较为发达,境内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麓的村民自古就有种植漆树,割漆制作漆器的习俗。生漆夹纻技艺是以漆树割制的天然土漆、纻布、瓦粉(或玉石粉)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泥塑成胎,再以生漆为粘剂,将纻麻在胚胎上逐层裱褙,达到一定厚度时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就形成坚固的外壳,待阴干后去原胎,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施以各种装饰纹样,经几十道工序即成为外表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夹纻艺术品。由于生漆夹纻技艺制作的漆器具有质地轻便,造型精准,不易开裂变型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宗教界作为制作佛像的首选。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纻造像之法由此传入彼邦,鉴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九华山历代……[详细]
九华布鞋制作技艺
  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传统手工布鞋,特别专长制作具有明显南方特色的手纳毛边千层底布鞋。采用老笋衣、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绿色环保材料,按传统老式方法和技艺制作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相传清末时,老田吴村贺家在明清世代为九华山庙里帮工,因为人厚道,善做而勤俭,不贪图外财很受庙里信任,清末时,贺家所帮的百岁宫大师付怜其体弱,资助其在村中玉带河旁开起一爿小店,经营杂货。曾祖母感激庙里师傅帮助,常做布鞋赠送大小师傅。师傅们受赠多了,过意不去,就会付给一定工钱,并建议收集村妇们的布鞋,以解所需。玉带河为朝山必经街面,香客和僧人络绎不绝,旺季里人如流水。远道来看,长途行旅,履屐磨毁,布鞋需求很大,贺家便收购做工精细的布鞋卖给行人,布鞋也就成了一桩兴旺的买卖。目前九华布鞋的产品既……[详细]

全部青阳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