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详细] |
镇平玉雕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南阳独山出产闻名遐迩的独山玉,这种玉也称“独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具有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硬度高的特点。独玉开采历史悠久,以之为基础进行的雕刻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中。镇平玉雕除以南阳独山玉为原料外,还广泛采用东北岫玉和外国进口的玉料。按技法分,镇平玉雕包括花活、素活两大类型。花薰、转炉、飞禽、走兽、仕女人物等……[详细] |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于这些石质材料得诸自然,能够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艺多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详细] |
淮调,梆子腔声腔系统地方剧种,又名“怀调”,也称“漳河老调”,又因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境内的彰德、卫辉、顺德、广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清代中叶,淮调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广泛流传,各府衙军队多蓄养淮调戏班,以为娱乐供奉。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民间淮调班更为普遍。淮调传统剧目有三百余出,多为历史袍带戏,《杨家将》、《潘杨讼》为……[详细] |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详细] |
柳子戏是弦索系统的古老剧种,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元明时期的北曲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声腔剧种,主要在河南清丰一带流传。明代洪武年间,宫廷戏曲传入清丰县,唱腔音乐多为“南北合套”形式。它与当地流行的俗曲小令如《柳子》、《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结合,并以《柳子》定调,逐渐形成柳子戏。这一新剧种既……[详细] |
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是豫西越调的代表,明嘉靖年间即以“乡戏”盛行于南阳各县及其他地区。邓州越调多以民间的、口传的正装戏为主,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以花腔点缀,高亢明亮,主要伴奏乐器以象鼻四弦为主。其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长于表现哀怒、悲愤情绪,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有“苦越调”之称。邓州越调有传统剧目369个,代表剧目有《大保国》、《三哭殿》、《长坂坡》等五十多个。在传统剧目上,以黑红花脸、四梁……[详细] |
越调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越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声腔音乐以越调为主,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带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越调脚色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个行当,在表演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表演流派。越调有三……[详细] |
河南省浚县是西路大平调的主要流布区,表演艺术阔放质朴,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灯笼画、寺庙壁画,蔚为大观。传统武打戏中不乏真刀 ,其脸谱、彩头、喷火、獠牙等更具独特风格。浚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锣鼓曲牌,八十多种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关》等十几部传统戏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戏)曲牌体音乐结构,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课题。目前,西路大平调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详细] |
宝丰县是“中国魔术之乡”,起源于明万历年间,魔术文化源远流长。在宝丰县赵庄镇,上至70岁老翁、下至6岁幼童,人人都能即兴表演两套戏法。而当人们陶醉于魔术的神奇时,赵庄镇以魔术演艺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赵庄镇依托魔术文化,走出了一条“农民创办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利用“魔术+”文化业态,在大黄村建成了小商品市场和农村图书批发市场,每年为……[详细] |
元宵节赏灯是重要的年俗活动,花灯扎制由此成为一种带有民俗性的特殊民间技艺。河南开封的张姓艺人以扎糊花灯而闻名,据《开封县志》记载,清末时期的张泰全首度创制“汴京灯笼”,至今已传承六代。开封灯彩历史悠久,北宋定都开封以后,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花灯及灯彩品类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记载。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元宵赏灯活动渐趋式微。特别是“文革”中将灯节及花灯归入“四旧”行列,肆……[详细] |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所以它是有特殊含义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聂氏麦秆画也是在中原地区规模和影响较大、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较好的麦秆画品种之一,在民俗学、绘画艺术、民间技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次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将推动清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我县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详细] |
西平县棠溪是全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高端棠溪宝剑需经过创意、锻打、磨削、热处理、雕刻等工种6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2014年,棠溪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十二个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记者走进了西平县棠溪宝剑厂,目睹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锻制技艺。西平县棠溪宝剑锻造技艺始于西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棠溪宝剑被赋予正义、道德、权威……[详细] |
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是信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拣剔等过程。1.生锅生熟两锅均用直径82.5厘米的“牛四锅”,呈30—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锅台上,两锅相连砌置。生锅即杀青和初揉,炒茶前要把锅面磨光擦净,保持锅面清洁光滑。锅温较高,各级鲜叶要求不同,高档鲜叶160—180℃;中低档鲜叶180--200℃。每锅投叶量0.5—0.75公斤。生锅炒制时间,根据鲜叶……[详细] |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