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祭海节”是东营市垦利县红光渔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愉悦的祭祀活动,主要以祭神娱神、拜海为内容,以崇祀、演艺活动为载体,是一种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母亲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部位,垦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明末清初就有住户,……[详细] |
虎头鞋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避邪的功能。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母亲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部位,20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垦利县将成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垦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详细] |
黄河口落子,又称“落子舞”,属于民间传统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打落子使用的主要道具为落子棍一个、竹板一副、落子演出服一套。其主要特点是打旋风脚,打双脚,踢花棍,主要动作有:第一套动作《莲花落》,第二套动作《旋风脚》第三套动作《打双脚》;第四套动作《戳杆、踢腿、抓杆,前后打双脚》第五套动作:晃杆加十字步;第六套动作《对打转花》;一人用一根一米长短的竹杆,竹杆两端穿孔,穿……[详细] |
九龙翻身既锣鼓经,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一种民间打击乐,每到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喜迎欢送,都离不开它。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世代相袭完整的保留到现在。垦利县流传的九龙翻身打击乐谱颇多,从广义上讲,有大锣鼓、小锣鼓两种。从狭义上讲以基本节奏型为主产生了许多种敲打法。“九龙翻身”全乐章共有九个节奏型,从一个节奏型转到另一个节奏型上称“翻”,故为“九九翻身”,由于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又被叫……[详细] |
垦利东路吼也叫东路梆子或梆子腔,又名山东吼,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来源于山、陕梆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黄河到山东谋生,四处演唱山、陕梆子。于是把这种梆子传至山东黄河两岸的历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地。山、陕梆子也就在此兴盛起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是东路梆子的兴旺时期。东路吼在山东的大部地区和冀南部分地区已很盛行。先后出现了很多科班及著名演员……[详细] |
垦利说鼓书是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垦利县传统民间曲种之一,它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多种形式的唱腔运用以及丰富的板式节奏变化,在民间曲艺中独树一帜。垦利说鼓书流传于垦利县的董集镇,董集镇官庄村的周乐凤还在带领部分人传承这种传统艺术。董集镇位于垦利县西南部,东邻西城城区,西跨黄河连接利津县城,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鼓书早在宋代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它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详细] |
桃木雕刻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河口地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增长土地的地方,居民大多数是移民,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雕刻艺人,形成了独特的雕刻工艺。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始料记载元末明初开始有人居住,村庄多形成于明清两代。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到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则寓意长寿,……[详细] |
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是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山东省垦利县及黄河口沿岸地区,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草编技师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黄河口民间草编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复杂的制作工艺、高超的手工技巧和原生态物质作品,体现了黄河口文化的独特魅力。垦利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也是黄河入海的地方。这里土地广袤,淡水资源丰富,湿地成片,非常利于植被生……[详细] |
盐垛斗虎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龙居镇盐垛村,是清朝光绪十三年村民张凌云借用老虎的抓、扑等动作,编排的一整套斗虎舞蹈动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斗虎”又名“打老虎”,借用老虎的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动作编排出一整套斗虎舞蹈动作,每只老虎由两个人装扮,四名斗虎英雄引领老虎在场内进行舞蹈表演,四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斗虎英雄或赤手空拳、或手握木棒,引逗老虎,在锣……[详细] |
“枣木杠子乱弹”俗名“小调”、“杂八调”。属传统民间曲艺范畴。始创于大明初,发展于清康乾盛世。迄今三百余年。其曲调系历代无名艺人随意哼成,又经不断加工,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唱腔十分优美动听。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誉。唱词之来源有三:一是民歌民谣,系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无固定形式,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如《光棍哭妻》、《寡妇五更》、《拙老婆做鞋》、《大闺女做梦》、《馋夫人》、《正对花》等》。二……[详细] |
东营区是“吕剧故乡”。为发展繁荣吕剧文化,该区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展出了戏装、道具、乐器等百余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吕剧物品,生动再现了吕剧的起源和发展,还推出了13场吕剧精品剧目和庄户剧团剧目,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得以传承弘扬。吕剧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中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它以“化妆扬琴”的表演形式,活跃在农村场院、集市和济南市各个小剧场。上……[详细] |
广饶齐笔制作历史更为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制作工艺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经100多到工序,成品丰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0、健劲有力,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详细] |
孙斗跑驴,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孙斗村,表演风格热闹、幽默、滑稽。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下面用布围住,色状为黑白两色。跑驴大多为双人表演,一人扮骑驴妇女,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相呼应,并与另一扮演赶驴的人相配合。赶驴人的赶、拉、牵、撵等动作主要表现……[详细] |
珍珠球是满族人三百多年来传承不衰的竞技活动之一,其发源地为现在的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清政府曾在乌拉地区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令其负责采集进贡各种土特产。流经乌拉地区的松花江中盛产极品珍珠,被称为“东珠”,按规定每年打牲乌拉要采珠上贡朝廷。这是一项由专门的打牲丁从事的艰苦劳动,在每年深秋河蚌成熟时进行。打牲丁必须潜到水底15米以下才能采到巨蚌,剥出珍珠,因此每年都有人为此而丧命。打牲丁采……[详细] |
白佛山庙会起于唐朝。自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附近的老百姓聚集白佛山之阳,烧香祈福,农具交易。人群接踵而至,川流不息,好一派香火庙会景象。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东平县委、县政府把白佛山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全县旅游工作的重点,于1999年筹集100万元抢修了濒临倒坍的金代建筑三教寺,新修了上山伯油路、登山盘路、停车场,使白佛山的面貌为之一新。随着白佛山的综合开发,白佛山庙会更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