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民俗文化

山东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张兴马灯是流传在临朐县及青州、寿光、昌乐一带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它由至今三百年前金人实战中骑兵战阵逐渐演化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张兴马灯由清代金人传入山东原创有一百单八阵“马灯阵谱”,如:“火牛阵”、“十面埋伏”阵、“八卦”阵,、“一字长蛇”阵、“天门阵”,以及“四门斗底”阵,“十字梅花”阵等。表演时演员分为两队,每人骑有战马(竹木扎制,项下有灯)表演程序多变有序,先后分为:出场、布……[详细]
  赵八缸活财神的传说源于峡山区日戈庄村,因该村赵姓世家以孝悌敦睦,宽厚仁慈,乐善好施闻名乡里,世人自发把赵家主人尊为“活菩萨”,经过不断传承、演绎,该传说形成了多个版本,共同点都是围绕“八个大缸”展开。其中一个版本如下:在清初,有一年,连续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瘟疫四起,饿殍遍地,国库亏空,朝廷呼吁社会有能力的,赈灾募捐,捐钱捐物。赵家人参加了赈灾募捐活动,从当时赵家在京都的库房进行的,从一大早就抬……[详细]
  财神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宋代的民间传说,明清时将其作为神灵供奉,以满足于人们对财富的希求。供奉形式多是长年供像,重大节日设下供品,磕头祈祷。在诸城,敬奉财神却有着另一个习俗,就是诸城的财神节。诸城的财神节是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是比干的生日。财神节最早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并延续至今。每到这天,诸城的家家户户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下午四时许庆贺开始,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六时许家中祭拜随即开始,上供……[详细]
  诸城喇叭吹打乐源于山东鼓吹乐。诸城喇叭吹打乐所用乐器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也有增加少量弦乐器。主要是:大喇叭杆(大杆号)、唢呐、笙、管子、笛子、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京胡、二胡、板胡、三弦等。……[详细]
  诸城面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2500多年,制作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并经代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使大饽饽具有麦香可口的特点,在面食品种中,独具地方特色,是面食系列之精品。制作诸城面食需要在头天下午将老面引子泡开和好,第二天把开好的老面与面粉一起和好。和面时要把老面和面粉搅拌均匀,然后将面倒出放在案板上,用劲猛揉,之后用手揪开面团,每个面团再揉30遍,成型,放在盖垫上,蒙上白纱布发1-2小时即可下锅蒸,蒸……[详细]
  诸城邱家庄人在靠近河边的河滩上大量种植柳条、白杨、腊条、棉槐等。每到夏季伏天,人们收获柳条,将柳条割下打皮,在烈日下晒干,再用清水浸泡,待泡透柔软后纺织。秋天落叶后,再收割白杨、腊条、棉槐编织。编织工艺分为圆条编和方条编两种。圆条编诸如提篮、装篓、悠筐、果筐等,起头先用4根枝条为1大锭,叉花排列,共用4大锭形成8锭,用3根条子缠绕一圈后再用3条复绕两圈,再由原来的8锭分为16锭,再用绳子拴起围一圈……[详细]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就有打“呱嗒板”(两页竹板)走街串巷、出村入户,用顺口溜的方式,边打边说进行讨要。后又发展成为两页大板,两页小板,大板打过门,小板打节奏,分摇板、扣板,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极具渲染力。诸城竹板快书独具特色,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在板式上也不同于一般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表演极富幽默感。一人表演多个角色,跳出跳入,活龙活现,惟妙惟肖。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取其……[详细]
  临朐自商周开始就有桑蚕生产的传统,至清朝规模已非常壮观,当地人民在桑蚕生产过程积累了许多歌谣、谚语等广泛流传。临朐县五井镇下五井村许椿亭等人自1918年开始广泛搜集整理、经后人不断完善增续,逐渐形成了现在流传的《蚕丝韵言》。《蚕丝韵言》由《蚕丝韵言》和《续蚕丝韵言》两部分组成,共1080句,6528字,其中《蚕丝韵言》为五言句,516句,2580字,《续蚕丝韵言》为七言句,564句,3948字,《……[详细]
  庄氏正骨起源于明洪武四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后经庄氏数代人的探索、研究、实践、完善,使庄氏正骨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综合正骨科。庄氏正骨疗法主要表现在手法整复、小夹板配合皮牵引固定、正骨理筋 、功能锻炼、内外服中药制剂等方面。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辩证诊断、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在运用传统医学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庄氏祖传的 法和对挤、分骨、折顶等动……[详细]
  高密字画装裱修复技艺、诸城丁氏装裱技艺、寒亭传统字画装裱技艺、手工装裱字画书画装裱艺术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潍坊自古名家辈出,特别经学与金石学大家,这也促使潍坊地区的字画装裱技艺历史悠久,从艺人众多。近年来潍坊字画市场逐渐兴盛,也直接为字画装裱技艺的复兴提供了机遇。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丝绢或宣纸作成,其材料质地纤雹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详细]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寿光市崔家村一带,约创作于1840年前后,祖辈相传至今的古老而别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它融歌舞、戏曲于一体,其演出队伍庞大,道具奇巧,表演豪放,气势恢宏,亦歌亦舞,有唱有逗,语言风趣、幽默,表演生动、活泼。“百鸟朝凤”中既有舞蹈又有唱词、小戏。演出时,演员众多。其中“五彩祥云”由24人组成,手举48块彩云,分甲、乙两队,头云手举“日月同辉”“欢度佳节”云彩,上下飞舞,做出“夜叉探海……[详细]
  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郑板桥曾题诗赞美曰:“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流程:选芝麻、晾芝麻、取水、淘洗、烘炒用、出锅风晾、过筛、研磨、使浆、搅油、墩油、撇油、晃油、再次墩油、沉淀、灌装;其主要基本内容为:“石磨制作与錾磨技艺”、“芝麻胚胎的培育”、“水代法取油”、“专利物理净化技术”等一系列较为科学完……[详细]
  挫琴是流传在青州、寿光、广饶、临淄一代的一种形制奇特而古老的乐器,目前仅见于青州,民间素有“挫琴即筑”之说。它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琴面以薄桐木板制成,呈桥拱形。琴底以桐木制成,托起拱形琴面。两端安装琴头、琴尾以构成共鸣箱。琴头一端底部开有半月形的孔,叫琴槽,供左手握持之用。琴码共13枚,顶端有双孔以穿弦。琴弦多用丝弦,琴弓用高粱杆顶端两节制成,涂以松香,可擦……[详细]
  地功拳,又称低功拳,由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他创造这种拳,主要是为对付敌人的骑兵,作击砍马腿用,故所有姿势均较低矮,取名为低功拳。地功拳的特点是易攻善守,素有“长拳短打、地功擒拿”之说。潍坊地功拳自任氏昆仲开山立门,历经晚清、民国至今已近150多年七代传人,现在已成为一套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现有的拳法有教门十二路弹腿、十二节炮功、四门功、燕青靠、二郎拳、三合扑等……[详细]
  董家骨科起源于山东省安丘市贾戈镇董家王封村,祖上几代均是“擅正骨”、“通药理”之人。自清道光12年起,经董氏数代人的探索、研究、实践,由单纯的治疗断胫折臂发展成为一门较完整的综合正骨科。董家骨科正骨疗法主要表现在手法整复、小夹板、皮牵引固定、理筋 、中药制剂方面。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和董家祖传的推按法,用双手准确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