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民俗文化

江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全南车马灯(第三批省级)车马灯戏是起源于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一般在新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演出,民间俗称“打花鼓”。流传于全南县的南迳、大吉山、乌桕坝、中寨、大庄等乡镇。从当地老百姓中相传,车马灯是明朝年间从中原地带传入。车马灯的表演者为一生二旦二丑,故民间又称“三角班”、“采茶班”。生角戴纱帽、穿长袍、挂口须,旦角头饰绛珠、手拿花扇,丑角则车夫短装打扮,类似戏剧人物造……[详细]
  花棍舞(第二批省级)全南县陂头镇瑶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瑶族少数民族行政村,他们属“过山瑶”系,拥“盘王”为本族始祖,他们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陈、林、李”三姓女道士为神。据说他们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围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绝望的时候,住在大山深处的“陈、林、李”三位女道士解救了他们。过山瑶民的祖先为了感谢答救之恩,从……[详细]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详细]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详细]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第二批省级)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形成和保留在宁都洛口南云村。这里位于宁都北面的65公里处。南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乱而南迁的卢氏家族。为抗击瘟疫的侵蚀,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后,他们将这一活动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的改进,以资纪念和娱乐,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项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式样。竹篙火龙活动,包括火龙虎的制作,火龙虎活动的……[详细]
  石上曾坊桥帮灯(第二批省级)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这里是由客家人开发的地区,为纯客家村。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不忘祖训忠于汉朝,……[详细]
  宁都鼓子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鼓子曲,传承保留在宁都县城境内。宁都鼓子曲是一种以口头说唱为主,配以表演者自己击节的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语言为宁都地方方言。当地人把宁都鼓子曲叫做渔鼓、话文、道情、嘭筒、竹筒鼓等。说唱表演者,在20世纪末以前多以一人说唱,二十一世纪初起,有编排成多人说唱。其说唱生动,语言流畅,曲调委婉优美,能演唱历史,能说唱故事,能描叙人物,其表现力非常强。……[详细]
  宁都采茶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采茶戏,最初称“灯子戏”;接着称“三角班”;进而称“半班”、“半整杂”;解放初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遵照江西省文化局统一规范称“宁都采茶戏”。是一种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样式,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5个独立的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孕育于清乾隆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表演活动以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最强盛……[详细]
  宁都中村傩戏(第一批省级)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宁都黄石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7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详细]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第三批省级)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便进到里面朝拜,后来便得了一子。梦醒之后,夫人便将梦境告诉了丈夫。这李姓人家有万贯家财,丈夫便说:如果真能生得一子,一定要在妻子梦境所说之处建一座汉帝庙。并塑汉王……[详细]
  南康横寨唱船(第四批省级)南康横寨“上元”唱船是我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禳灾祈福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的综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复合体。Px体现了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生活制度、信仰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并通过各种仪式将乡村日常生活秩序结构有机集合的象征系统,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一种历史的延伸,它总是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并……[详细]
  南康木根源(第四批省级)木根源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诗歌创作也是客家方言地区亦耕亦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扎起龙头风尾彩船合族(或合村)聚于祠堂集体涌读,结合祭神、祭祖、气势万分壮观。将传统文化表现得最纯碎、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世代相袭,是……[详细]
  南康鲤鱼灯(第三批省级)南康鲤鱼灯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我国传说中的“夏族以鱼为图腾”,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鱼盆中的鱼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会实行以鱼为象征,仰韶文化0土的许多原始图腾图案也佐证了以鱼为图腾的史实。水族鱼图腾崇拜,源于远古先民的渔业生活来自神话的美好传说,根植于水族的思想观念里,保存于其民俗文化之中,其内涵极为丰富,如形容人与鱼的关系:人欢鱼跃以庆丰收,夫妻恩爱如鱼得水,盼丰收过……[详细]
  南康古文(第三批省级)“古文”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居住在赣南客家人中流行很广的有着高度文化内涵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至今保存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的为平民百姓拥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南康古文,大多由一名盲艺人独立完成表演,自拉自唱、一人多角,说唱结合是其主要特征。以唱为主,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古文调(其本腔调)因地域或师承的不同艺人又有各具自身特点、彰显叙事见长和当地语……[详细]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天车是客家农村一种科学的且最古老的灌溉农具,章江古为水上要道、后沿江修筑天车陂坝、河道淤现仅能运竹木排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章江两岸的南康境内的农村常用天车,尤其是遇上天旱,天车更是大派用场。南康天车是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几十米,中型的有10来米左右,小的也有3—5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受上游流来的快水速度的冲击而转动,其……[详细]